编者按:4月16日下午, 院长圆桌会议结束后,前往北京饭店就餐的间隙,在舜德楼四层的平台上,一个学生记者对赵纯均院长做了一次简短的采访。赵院长一边叮嘱秘书掌握好上车的时间,一边认真地倾听并回答学生的问题。
清华经管没有辱没历史赋予的使命 现在最主要的差距是师资
-----------赵纯均院长接受学生记者采访
问:学院借这次二十周年院庆的时机举办这次规模盛大的管理教育论坛,作为东道主,您认为这次活动的出发点和意义是什么?
答:这次会议的规模不是最大的,但规格之高,参会人员的层次之高和分布的地域之广,可能在经管学院的历史上是没有的,在中国管理教育的历史上也是没有的。三十多位来自不同国家商学院的院长和四十几位国内管理学院的院长一起讨论管理教育未来的发展,我想对我们国家管理教育水平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问:有很多国内兄弟院校的院长都说这次会议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采访中很多国外商学院的院长给清华经管学院提出了很多建议,比如师资比例过低,学生过多,再比如老师教太多的课程,不能有太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去,您对这些现存的不足将来如何弥补有什么打算,或者说对于建设一流商学院有什么战略方面的考虑。
答:很多人对学院不足的认识和学院领导对学院不足的认识都是差不多的,尽管学院二十年来得到了非常快的发展,目前在国内也处于领先的地位,但大家头脑还是很清醒的。我们举办这次会议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建立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让国内管理学院和国际管理学院的院长有机会交流,推动中国管理教育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建设清华经管学院。这和我们这个学院在国内的管理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它应起的作用也是相符的。因为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就在437必赢会员中心,我是这个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所以我还有另外一个责任就是要帮助全国其它学校来发展,或者说尽量创造一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至于差距我们有很清醒的认识,所有的差距中最大的差距就是师资,而师资上的差距又主要体现在学术研究上,我们目前的师生比例可能是1:23,一个老师23个学生,而国际上一流管理学院,在北美大概比例是1:10.8,而欧洲一些管理学院的比例是1:7.8。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老师投入研究的时间是有限的,或者说在创造新的知识上投入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的老师在传播知识上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在创造学术新知上还不够。虽然我们每年有1000万人民币的科研经费,我们的老师也做了很多科研项目,每年我们得到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最近几年一直领先,但是我认为我们这个学院基本上是一个教学型的学院,今后应该从教学型的学院逐步过渡到一个教学研究平衡发展的学院,如果说有什么战略上的思考的话,这可能是一个主要的方面。今后几年我们要更大的力度引进师资,改善师生比例,要加强研究工作,提高我们一些学科的学术水平。这是经管学院今后若干年的任务。
问:您作为清华经管学院院长,对学生有什么期望和建议
答:这次讨论的主要议题就是国际化、全球化,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管理教育如何发展。作为一个管理学院的学生,我认为最重要的可能是要有一个远大的志向,要有国际观,要有一种国际化的发展观念。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未来的管理者不仅要管理中国的企业,而且要管理跨国公司,要管理中国在国外的跨国公司,我觉得我们的学生尤其是清华的学生应该有这样的志向,应该有这样远大的目标,这样你就必须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如何管理,你就必须提高你的语言水平,英语水平,你就必须知道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的动向,你要有一个管理者基本的素质和能力。但是要做起来还要从身边的事做起,从一件一件的小事做起,要克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浮躁,一种对什么事情没有做深入了解就妄加评论的浅薄,还要讲道德,要诚信,要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个好的管理者首先要做一个好人。
问:我觉得您作为学院的领路人之一,应该说见证了学院二十年来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也一定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那么在“二十周年”院庆之际,您最深刻的体会和感触是什么
答:我觉得要有一定的坚持性,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管理教育中断了好几十年,要重新办管理教育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在清华这样一个工科为主或是工科较强的学校办管理教育更加难,因为工科学校的文化和管理学院的文化是不一样的,这个学院要发展必然会和学校现成的制度观念发生某种程度的冲突,不是百分之百的冲突,但肯定会有一些冲突。这种时候作为一个掌握这个学院发展的人,就好象是一个开船的或是开车的司机一样,除了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以外,恐怕还要有一定的坚持性,遇到困难时要往前走,而且要有自己的看法。
要想把学院办好就要有这种坚持性。不然是不会从那么小的一个学院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和水平。总而言之,我觉得清华经管人没有辱没历史赋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