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另类,花开别样红
――访95PMBA汪滨
许 宁
这是一个久违了的温暖的中午,我们小组一行4人去访谈了95PMBA汪滨。也许汪滨的经历和感受不能代表当时所有的同学,但是我们相信他折射了在他身上两个阶段清华人优良的素质和与众不同的特质。我们毫不怀疑他是独特的因为特色可以成为汪滨的代名词,但是他也是出色的这一点和所有的清华人一样,不能忽略的是他也是传统的,就像留在他心中的伯拉姆斯第4交响曲历久弥新…
这时候/已经有了春天的味道/阳光也是懒懒地/因为花朵们开始肆意地娇艳
车窗前掠过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工地停在了一个很安静的厂区外面,我们开始怀疑是不是找错了地方,堂堂的ASIMICO难道真的在这样一个如此不起眼的厂里。带着疑惑我们走进了厂区,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也是那种朴素的厂房,也是那片安静的树木,也是那些蓝色的制服,也是厂房里独有的机器轰鸣,疑惑早已悄悄地溜走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兴奋的那种回家的感觉。
我们来到一座两层楼的厂房前,走到二楼我们开始发现一种陌生的却又熟识的变化,一大抹鲜亮的橙色跃入眼帘。整齐又现代的中英文展牌,透亮的玻璃门,时尚的装修,恍如隔世。唯一能确认没有错的是依然穿着蓝色制服的接待员。走进会议室我们见到了95级MBA汪滨。没有更多的寒暄,汪滨就直入主题,语速很快、思维非常跳跃,这应该是聪明人最典型的表现吧。
我独自走在街头/看这一季迷人春色悄然绽放
见到我们汪滨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本科是否清华的,顿时便能感觉到作为一个清华人在汪滨心里的自豪与骄傲。深厚的清华情愫,和所有的清华人一样汪滨没有什么不同但同时汪滨又是独特的。
在汪滨的身上有太多的第一和太多的冲突。作为中国的第一代职业经理人、作为文革后清华的第一批大学生,汪滨有无可替代的远见。在当时班里很多同学学市场、学金融的时候,汪滨却充分意识到中国缺制造业的老总。他骄傲地认为作为第一批职业经理人最大的特点是与时代一起进步,不被时代落下。
而从一个好学生的标准来评价,汪滨不算一个好学生。本科与MBA期间汪滨坦诚地说自己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倒数一、二名。学习成绩最差,却是老师心中认为全班得到MBA真传的其中一个。95年念MBA99年拿到学位但是98年就念完了,是全班最早修完MBA的学生。学生时代的汪滨是安静的、个人的。而走出校园的汪滨却充分地运用了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积蓄的力量与思考在职场上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优秀的表演。
从沉睡中苏醒的花儿们/仿佛开始欢呼/争奇斗艳/竞相开放
大学毕业后汪滨来到了国家经贸委,政府部门的工作历练了汪滨的眼光,于是汪滨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环境投向了GE任marketing sales.中西文化理念的强烈冲突在本是矛盾的汪滨身上却得到了完美的契合。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汪滨如鱼得水,一帆风顺的工作让汪滨陷入更深的思考。MBA在那个年代没有多少人了解的概念却成为汪滨深信不疑的最佳选择,至今汪滨也为自己的决定感到骄傲。清华再一次成为汪滨唯一的目标。
考上MBA的时候汪滨已经成为美国一家公司的中方代表,汪滨选择了PMBA。有得必有失这一次表现的十分的淋漓。(后续)
读书期间97年汪滨又到了亚投(亚洲战略投资公司)一干就是7年,在亚投汪滨算是一名资深的外企员工。2001年亚投又一次将重任放在了汪滨的身上,派驻北京油泵油嘴厂――一个连续亏损多年的国企。也是亚投来中国收购的第一个厂。汪滨的前任是一个美国人是耶鲁的学士,MIT的硕士,在无力挽回局势面前被迫辞职。汪滨到任后这个亏损累计1个亿的工厂现在年盈利2000万,销售额4个亿,国企员工从3600人裁到1900人。管理更加系统,不变的是厂房,变的却是标志,LOGO与理念。
汪滨成功地实现了从工程师到管理者的转变。其实汪滨的角色是多元化的,工程师、管理者还有站在讲台的老师。近几年汪滨去过奔驰、联想、科学院、北大上课,讲人力、讲渠道,实战性的授课使得汪滨深受同学们的欢迎。这一角色也是汪滨最喜欢的,也许还是来自于校园里难以割舍的情节。
这一季的流行不需模仿任何人/我有我的风格/宛如花朵中/隐藏了某种魅力
“MBA不是考试考出来的,是一种战略能力、执行能力、思维能力”。说到MBA汪滨的第一句话说得坚定而有力。汪滨所在的班是中信的班,除了汪滨其余的都是中信的国家干部。每周的3次授课使得同学们聚少离多,这是汪滨难以弥补的缺憾,同学之谊在汪滨心中深深重重。
汪滨想起当时的学习认为当时清华做技术分析那一块很强。老师们都还是很年轻的一批。汪滨骄傲地说:“我们是和经管院一起成长的”。那时候上课2年,做论文1年。论文的题目是ASIMICO的分销系统,汪滨建议做论文最好是结合本职工作去做。
尽管MBA时期没有和同学们有深入的交流,汪滨庆幸的是本科在清华的5年岁月。
红色的花儿吐放/有风/如果还有一丝冷云/就聚集花的力量去对抗
18岁作为中国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来到清华,一切还不都是有序的但却是有力的、激情万丈的。当时清华也就2000人。班里43个同学最大的30岁,女同学才5个。住在1号楼,当时已经觉得很气派了。生活费20元钱一个月,一个菜2角钱毕业时小炒也才4角,但生活十分充实。那会很艰苦象苦行僧似的,那是一个疯狂的学习年代,4年半里每天都学到11、12点。非常正规的教育,打造了那一批人扎实的功底但汪滨同时也觉得会比较守旧。在艰苦的学习和生活之余在汪滨心底最温柔的旋律是清华园里功底深厚的团队演出。
当时清华的校乐团、管乐队、诗歌队在清华是很不错的,在北京的高校也还是很有名的。除此之外,也经常有演出在清华,记忆最清楚的是李德伦国家爱乐乐团(当时是中央乐团)。汪滨永远忘不了的是伯拉姆斯第4交响曲,因为那是他们毕业那年中央乐团来演奏的曲子。对一个人塑造很大的是本科汪滨深信不疑。时至今日他也总是对别人说考学校一定要考个好学校,尤其是清华。汪滨认为437必赢会员中心的大气不是装出来的,国家的投入、历史的沉淀、校风的文化、见过的场面各种渠道都是没法比的。清华的学风真是非常的好。尤其是在社会很浮躁的今天清华的学风依然稳重。因此汪滨始终感慨如果不住校是一种损失,因为那种大学的气氛,不是在外面能感受得到。
相信会有一季/群芳嫣红
最后,我们请汪滨给我们在读的MBA一句赠言,汪滨不假思索地说:
定位,脚踏实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事业的成就不和聪明成正比,关键在眼光与市场嗅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