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干研班学员左延安回忆文章:我和企业共同成长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公司JAC董事长 左延安
1984年以前,我是合肥江淮汽车制造厂的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1984年我从437必赢会员中心毕业后回到了原先工作的工厂,从此走上了管理岗位。1990年我出任合肥江淮汽车制造厂的厂长。当时的企业是一家地方小企业,规模较小、净资产为负值,年产销汽车不足千辆,处于亏损状态。十多年来我不忘437必赢会员中心各位师长的谆谆教诲,我和我的团队一起把在清华学习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知识运用到企业的经营实践之中,历经13年的坚忍不拔的执着追求,使一个区域经济欠发达的地方企业成长为一个拥有12个子公司(其中两家为上市公司)、净资产近30多亿的产品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汽车集团;创造了连续13年销售收入呈年均50%的速度增长的佳绩,一跃成为国内汽车行业的知名企业,业界称为“江汽现象”。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江汽公司能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和国家没有投入,依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成为安徽省的骨干企业,很多人认为是一个奇迹。行家分析这一现象时,或说产品好,或说管理严。回顾企业的发展历程,在支撑江汽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我认为重要的是江汽公司一直保持着独立思考的风格,没有跟风经营,所以孕育了独特的江汽文化。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坚持不懈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让有限的人才发挥了最有效的作用。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什么?最重要的因素是要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江汽公司如何能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呢?我们经过认真思考后认为:从宏观方面看,随着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当今世界产品和技术的相互模仿和同质化不可避免,而组织的学习力是难以被模仿的。在规模、人才总量、政策资源、区域经济、技术水平上江汽公司无法同国外汽车企业相比,与国内的大汽车集团也有很大差距,而组织学习力的培养则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从微观方面看,九十年代初,由于低基数的连续高速增长,员工中“小富即安”的心态不在少数。在接触到学习型组织理论之后,我们坚信这是一种能够防微杜渐、能够保持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因此我们决定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来培育竞争优势,逐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九十年代以来,江汽公司正是通过缔造学习型组织激活人力资源这一最活跃的要素,以学习力的提升带动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执行力和应变市场的能力的全面提升,演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以系统思考的理念构筑“江汽大厦”
“系统思考、团队学习”是我们的核心理念,“江汽大厦”的发展战略模型是公司系统思考经营理念的具体体现,江汽十多年的发展走来走去还是在江汽大厦模型里面。根据大量国内外资料分析我发现企业成长的“一、三、五、八”现象,即企业的技术创新作为先导性创新,做好了可以使企业过1-3年的好日子,如果管理创新跟上去可以繁荣3-5年,同时坚持制度创新可以好5-8年,到了第7-8年往往会出现一个成长瓶颈,即使在日本中小型企业能通过这个成长瓶颈的也只有20%左右,如果不注意企业文化建设,这个企业是做不长的,也许可以维持,但是已经没有生机了,如果在整个成长期都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的学习力,那么就会比较容易越过成长瓶颈继续成长。因此,我们通过构建江汽大厦的模型系统地解决企业成长过程之中的不协调因素。江汽大厦模型是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总揽全局的系统运作体系,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大厦的三根支柱,大厦没有基础不牢靠,这三根支柱是根植于全员素质提高的培训基础之上。正是这种大厦的建设使得江淮汽车从底盘起步,到轻卡,再到商务车、客车和格尔发重卡,步步为营快度推进,跻进中国企业500强的269位,排在大型企业的155位。
一、大厦基础:系统培训工程和全向沟通体系
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功能是启迪人的智慧和开发人的潜能,它使企业不仅是员工谋生的场所,更是员工培育持续生存能力的地方。自九十年代初,我们就预见性地提出“人才和资讯决定企业的未来”的观念,开创性地提出搭建由塔基、塔身和塔尖三部分组成的“金字塔型人才工程”和建立“员工教育生产线”的理念,构建多层次的培训模块,让每一位员工能够有机会和企业共同成长。我们依托JAC大学系统的组织和规划了以下三个层次培训。
(一)自主培养高管人员和学科带头人。JAC自办C-MBA班,紧密结合企业发展的实践设置课程和组织培训,为集团公司培养了大批实战性的后备高管人才。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公司每年采取竞培的方式有计划地安排优秀员工到境内外著名大学和优秀企业进修、深造,开拓国际化视野。同时与高校合作,在公司内部设立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工作站。由于立足自主培养,使学科带头人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技术与生产、高新知识与现实生产力的紧密结合。
(二)中高层干部脱产轮训。江汽公司每年分批选送公司中高层干部到公司的学习基地封闭式地学习半个月,对中层以上干部进行“提升管理能力”、“学习型组织”、“品格第一”等主题的培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坚持开放式、互动式、交流式培训方式,每次培训均安排到标杆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和研修。
(三)40+4可以说是我公司的一个创举。从1998年开始,公司启动了“40+4”学习工程。即全体员工每周工作40小时,利用业余时间或节假日集中学习4个小时。培训的内容涉及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个主要方面。公共课如职代会报告、五项修炼、品格第一训练、企业文化、ISO贯标、TQM、法律知识、精益生产及先进的管理思想等;专业课是针对不同的岗位需求开发不同的教材;实践课主要是岗位练兵,岗位知识和技能的提高等等。“40+4”的培训制度系统地提升了全员素质,提高了管理者的表达沟通能力,形成了公司内开放的氛围,提高了公司的整体搭配能力。
系统培训侧重于个人能力的提升,如何把个人的学习力转变为组织的学习力,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多年的实践中,江汽人认识到:沟通质量决定思考质量,思考质量决定行动质量,行动质量决定结果质量,在这个循环中沟通质量起关键作用。我们知道,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方面的微观改善可以产生百分数效应,流程改善能够产生乘数效益,而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知识沟通和分享能够产生指数效应。从1998年开始,我们有意识地推进公司各种类型团队的反思、反馈和共享系统的建立形成全向沟通渠道。公司通过案例分析会、深度汇谈会、标杆学习和内外部顾客满意度的调查等,反思问题、培养反思的习惯。由过去的“归罪于外”变为“查找自己的差距”;由过去的“着眼于微观和局部”变为“站在系统上看问题”。公司在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及时从上下游企业、顾客和经销商等方面获得准确信息。在共享系统方面,公司内部通过局域网、总经理信箱、蓝色托盘、学习论坛等方式打破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的心理樊篱,打通公司纵向和横向的沟通管道。公司还充分创造机会进行成果经验分享,例如公司每季度举办QC成果发布会、工作改善分享会、成本改善论证会、学习型组织经验交流会等,为组织知识的总结、整理、形成记忆、传播、创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大厦支柱:三个创新
三项创新是江汽大厦的支柱,缺一不可。多年来,我们一直围绕这三项创新的协调推进下功夫。技术创新是先导性、基础性创新。我们提出三句话:二次创新、增益性创新和创造市场新需求的创新。汽车行业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传统产业,同时很多高科技又首先用在汽车上,象卫星定位系统、ABS防抱死系统、电喷系统等等。我们提出来二次创新,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现有成熟的、前沿的技术拿来与中国的市场需求做整合。例如在底盘产品开发方面,江汽公司充分吸收消化了国外同类底盘的先进技术,结合国情,进行适应性的强化改造,优化零部件的匹配,增强了客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创造市场新需求,形成了带有自己特色国内领先的6—12米客车专用底盘系列产品。在6500商务车产品开发方面,充分利用韩国现代的技术,结合国内的需求,推出了国际版、伯爵版、游艇版等十几个新品种。JAC在与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在客车及商务车成功合作之后,敏锐地挖掘重型货车市场的巨大潜力,引进韩国现代重型汽车技术及关键部件,与其共同构造高品质的“格尔发”重型卡车。江汽公司在客车底盘、MPV商务车、重型卡车等产品的二次创新使江汽公司实现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与巨人同行”的梦想。
我们认为“与巨人同行”的关键是要从观念上创新,重点是集成全球资源,提高开放度和参与度。近几年我们积极引进系统化设计、模块化货、整合供应链资源等理念,进行了战略成本前移等管理流程方面的创新。多年来,公司在管理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ISO9000体系、ISO14000体系、ISO10015体系认证和学习TQM、TPM及持续推进精益生产。所有体系贯标的过程都是学习和创新的过程,通过体系贯标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我们的观念里,借鉴别人的东西结合自己的实践做到位、做到极致就是创新。例如我们曾经把“双向位移”的思想运用于MRPII的项目中。为了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我公司自1994年开始建立以MRPII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期准备工作。这个系统在九十年代实施的成功率大约是20%左右。究其原因,是因为MRPII的管理思想是基于国外的文化背景和管理水平,而我国汽车制造业的管理水平要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10-15年。因此江汽提出“双向位移”理念,即:将MRPII的思想接受下来,对软件中的一些管理框架作一些简化和适应性处理,向下做适量负位移,同时对软件所要求的管理技术结合企业现状进行全面整顿,包括对业务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重组,提升管理水平,把管理水平向上做正向位移,使其在一个适当的空间接轨。这个观念创新的理论指导了江汽公司在基础管理薄弱时期的信息化建设,获得了成功,做成了示范项目。当然在管理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时刻以“权变”的思想关照复杂系统。在一定时期有效的做法未必永远有效,因为环境在变化。2003年我公司在上ERP系统的时候,我就提出用“单向位移”的思想。我们现在所处在国际化竞争的环境下,管理模式还是双向位移,何年才能达到别人的标准呢?所以我们现在的ERP系统主要是做管理流程向上提升的位移,通过ERP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规范和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水平。
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全员参与式的创新机制方面。江汽公司90年净资产是负的,现在净资产正30个亿,这30个亿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人力资本增值的结果,是包括经营团队、管理和技术创新者、优秀的员工在内的人力资本共同创造的。我们常说,优秀的领导团队可以创造好内部机制,而好的外部体制又有利于优秀团队的产生,优秀领导团队和好机制是互动的。因此,为了创造人才辈出的环境,实践“在企业中每个在岗位上有造诣的人都是人才”的大人才观,公司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成长路径,不同成长路径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同时,为每条成长路径的每个职级晋升匹配相应的课程和品格能力要求,并为每一位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实行岗位竞聘制,让每个岗位的员工都有成长的机会。成长路径的实施使员工个人需求和自主学习相结合,打开了员工的成长空间,从制度上激发了员工学习的深层次动力。
在分配制度方面,我公司也进行大胆的尝试,有效地实现组合式的分配模式,处理好了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的关系。江汽分配机制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从1990年到1999年这是第一阶段,基本策略是:第一,有计划、按比例增长工资。1990年人均收入1900元,2003年人均收入2万多元,虽说13年中企业效益不断翻番,但工资一直是有计划地增长,用十年积余的工资总量为下一阶段的股权激励作准备。第二,通过“存量相对稳定,增量拉开差距”,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不患寡而患不均”问题,减少了变革阻力和成本。第二阶段,我公司的分配制度遵循四个原则:有计划、按比例地增长全面薪酬,只做加法,不做减法;总量平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设计有竞争力的薪酬,促进人员流动。自2000年开始实施“组合式”分配模式,由三块组成:第一块是“区域领先的现金收入解决员工的即期消费问题;第二块是由原来提留的工资基金作为股权按一定比例配给员工,同时实施股权奖励,达到长期激励效果;第三块是大福利,一是免费提供员工境内外的培训和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机会,提供学习机会就是最大的福利。二是住房,公司以成本价售房给员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员工提高生活质量,为留住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大厦屋顶:企业文化
学习型组织的内核就是全面开发人的潜能,为组织成员创造成长的机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追求整合社会的和谐进步。1998年以来,我们开始提出以学习型组织建设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总揽全局的思想,公司从多年的文化积淀和企业的战略发展的需要出发,提炼出企业的价值观体系、核心理念、企业精神、共同愿景、学习观、人才观、江汽人的品格序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汽文化”。江汽文化是崇尚人本管理,尊重人格、尊重人的价值,是以尊重员工为核心的学习和创新型的文化。它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等方面,体现在选人、用人等方面。这些年来,我们选人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品格第一”。因为我们坚信只有品格好才能产生信任,信任才能产生合作,合作才能产生优秀团队,优秀团队才能创造好的绩效。我们对干部轮训品格,让他们能够率先垂范、示范品格。多年的实践证明,品格没有训练到位的干部对组织的破坏和负面影响是很大的,而品格好、能力强的干部能够凝聚人心,创造良好绩效。
经过多年对文化的整合和提炼,江汽文化已凸现出它的魅力。从1997年开始,江汽公司就先后整体接收了合肥客车厂和黄山杜鹃客车厂,兼并了合肥汽车制造厂、皖东机械厂,重组了安凯汽车公司和合肥矿山机械厂,在他们输入江淮的管理方式和文化的第二年就开始扭亏为盈。
在江淮集团和安凯集团的整合上,企业文化先导式的重组方式彰显了企业文化的力量,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创新了国企改革的新模式。2001年7月,身为江淮集团董事长的我同时担任了安凯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并牵头安徽汽车工业的重组。虽然当时安凯客车在国内市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由于产品单一和产品结构、经营结构、财务结构、产权和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发展十分困难,资金链断裂。对于这样一个处于极度困境的企业如何去整合,的确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而且江淮汽车和安凯客车两家都是上市公司,整合过程必须规范运作。我考虑到如果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上不整合,仅仅在资本方面整合是难以奏效的,国内很多企业重组的失败案例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两个集团整合的过程中,经过历时两年多的文化先导的整合后,再进行资本方面实质性整合,2003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公司收购安凯集团28.12%的股权转让协议,原安凯汽车股份公司控股、参股的三个子公司也一同并入江淮汽车集团公司,江淮安凯终于实现全面的无缝对接。
回顾江淮和安凯的整合过程,我有这样一些体会。整合过程中,我只派了江汽公司的一个人到安凯集团担任总经理,加上我自己,总共1.5人,仅对安凯原有的领导团队做微调优化。我们首先将江汽的员工手册、价值观手册、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导入到安凯集团,搭建管理知识和文化资源共享的平台;共享培训资源和培训师资,引入江汽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促使两家员工在思想观念和心灵上沟通,减少变革的故障成本;成立江淮安凯中央采购委员会,实行集中采购,资源共享,降低采购成本;还在产品研发和销售体系方面建立充分沟通的平台。在文化导入的同时,我们还对安凯内部做了四个方面的结构调整。即产品结构、经营结构、产权和投资结构的调整。安凯完成了从止血到造血的功能再造,至2003年底,所有经营实体均完成了真正盈利。同时江淮公司的发展并没有受到整合的影响,依然保持年50%的增长率。江淮安凯的成功整合走出了1+(-1)=-1的怪圈,体现了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资本的力量。
整合后的新集团公司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如今江淮汽车集团公司的旗下拥有江淮汽车、安凯客车两家上市公司,组合成江淮板块、客车板块(安凯客车、江淮客车)、工程机械及零部件4大板块和兴业公司、物流公司两项事业,形成卡车(轻卡、重卡)、商务车、客车、底盘、工程机械和零部件六大平台,使安徽的商用车产能将大大提升,促进安徽成为我国一流的商用车生产基地。
在学习和反思中坚持协调平衡的发展观
善于学习和反思一直是我们这个领导团队的特质,通过学习时刻感知环境的变化,通过反思适时调整我们的战略目标、管理观念、管理制度等,并始终坚持“投入和产出平衡,技术和经济平衡,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提升平衡”的原则,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反思和总结,使企业得以不断突破一个又一个的成长瓶颈。
回顾十多年的经营历程,我始终坚持“协调平衡、追求卓越”的发展思路,以适度超前的经营战略拉动企业发展,同时因势利导,紧紧把握企业发展的脉搏,体悟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调和性”——“执其两端而守中”,不走极端,采取渐进式变革的方式,注重各种因素的协调平衡,减少变革中的故障成本。这种协调平衡不仅表现在产品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方面,而且表现在与企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
我们的产品品种在90年只有24个,到2001年左右340个品种,其中140个占销售量的90%,其余200个品种只占销售总量的10%。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有限平台、多种规格,扬长避短,有所不为”的产品结构定位。这十多年我们从产品单一到多种规格,从多种规格到有限平台;从底盘产品到卡车,从卡车到商务车,从商务车到重卡、发动机,我们一直力图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降低产品的结构性风险,走出一条平衡发展的道路。
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既崇尚人本管理,又不否定科学管理。我有一个观点,我们充分尊重人格,但在一定阶段对不自觉、不细心、没有责任心的员工和干部,必须用制度来约束。在JAC,人本管理和科学管理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存。我们任何时候都坚持人本管理;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适时强化和巩固科学管理的成果,不把二者对立起来。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塑性变形”和“刚性变形”相结合,即通过教育和培育逐步提高人的素质称之为“塑性变形”,但是当教育和培训对部分人难以奏效时,必须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来约束,称之为“刚性变形”。
这种协调平衡还体现在我们不断根据环境变化改变我们的观念,不断对管理观念和管理机制做动态优化方面。例如,在整个90年代,我们提出了“只招生,不招工”的用人观念,新员工进入公司只有两个通道:JAC大学培养的大专生填充生产岗位,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补充到技术和管理岗位。在大家的意识中,他们一踏上工作岗位就接受江汽公司的文化的教育,他们更容易认同企业的价值观。2000年后,随着环境的变化,我们意识到,全靠自己培养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学习型组织的魅力之一是它的组织学习力,而这种组织学习力包括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尤其是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提升竞争力,必须加大开放度,引进成熟型的人才,整合全球的人力资源为我所用,因此提出来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方式。
江汽公司为每个员工提供的成长机会,为顾客创造价值,与上下游企业间建立共同成长的战略联盟,捐助国家林业生态工程,捐助数所希望小学,捐助其他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努力较好地处理了企业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以生态观优化企业的内外部的竞争环境,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并和生态圈内的个体和企业共同成长,促进了企业协调、持续地发展。
在多年的经营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国有企业变革必须坚持走渐变式变革的道路,在国企的改造中拐点太急,加速度太大,风险必然很大,震荡必强;如果平衡过渡提升,则突然变化的加速度就小,阻力和风险较低,符合自然之道。但同时,渐进式变革的进程中,必须尽一切可能地站在主流航道上,否则一动摇或者一远离,压力之潮反卷,“塑性变形”会受阻或失败,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有坚忍不拔的内在毅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常说,做汽车犹如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优秀的企业家要有永不停息的经济冲动。我记得自己曾在90年立下一个愿望:哪年超过一万台,我就上黄山。但过了一万台以后,我想这个目标就这么小吗?到三万台再上!三万台没上:五万台上!想想五万台是生存规模,还不是竞争规模,是不是到十万台时再上呢?2003年,已经达到了十万台,我们每天还如履薄冰似的经营着我们的企业。回想这些年走过的路,母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的校训一直鼓舞和激励着我,让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停留。这些年的经营,让我体会了很多,学习到很多,在我和企业共同成长的历程中,我一直心存着深深的感激:感谢母校,感谢我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