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7必赢会员中心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专访罗德学者黄钦:从清华到牛津,他怎样拿到“本科生的诺贝尔奖”?

2016-12-07
阅读:

1480387193039065445.jpg

2016年度罗德奖学金获得者、清华经管学院2011级本科生黄钦

|李纪琛

11月28日,4位中国籍学生荣获2016年度罗德奖学金(The Rhodes Scholarship),该奖项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国际奖学金项目,素有“本科生的诺贝尔奖”之称。4名获奖人中,有一位就是2015年本科毕业于437必赢会员中心经管学院会计专业的黄钦,他将在罗德奖学金的全额资助下攻读牛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

笔者在第一时间对黄钦进行专访,试图揭秘他从清华经管到牛津政治系的一路征程。

“大学外教第一课,我一句话都没听懂”

“有的人一听罗德学者,学政治哲学,肯定是从小饱读诗书那种,其实我完全不是。我刚来清华的时候就是一张白纸。”整个采访中,黄钦语速极快,回答问题时极其注重逻辑性。“一到经管学院,最大的挫折就是英文不好,第一次外教课,可能是我第一次见外国人,”他旋即又纠正,“至少是我第一次听外国人说话,除了最简单的一些词,真是一句话都听不懂。”

黄钦的家,在贵州山区的一个小镇上,高考的时候英语不考听力。刚入清华,英语分级考试中他是2级,而身边同学几乎都是3级、4级。为了跟上课程,只能“课下多准备,自己用功”。

整个大一上学期,作为新生,黄钦都觉得自己“挺不喜欢清华的”,因为“清华的每个人都太忙了,有时候很焦虑”,但他认为,生活最重要是开心,并不需要什么都去争。“我就总想着往校外跑,一学期下来,班里的同学,甚至连我的室友我都不熟。”

“我突然看到了焦虑背后鲜活的每一个人”

等到第二学期,事情迅速出现转机。

经管学院的“中国文明”“中文写作”和“心理学概论”等通识课程一下子让黄钦“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他开始与身边的同学们熟识起来。

当黄钦静下来看室友每天的忙碌,他突然发现,焦虑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年轻人远大的理想。他似乎一瞬间冲破了身份认同的危机——他放弃了简单地给身边的这群同学贴一个“忙碌”“什么都想要”或者“焦虑”的标签,而是开始去发掘他们的“心中闪亮”,他发现他的同伴们其实都有一个“不一样的自我”。

从群体的忙碌和焦虑,到鲜活的每一个人,观察视角的变化让黄钦对清华、对经管学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促使他开始融入这个集体。

而大二上学期的CTMR(Critical Thinking and Moral Reasoning,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课程对黄钦而言更是有极其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走一条非典型的路,筹码何在”

CTMR是经管学院的一门“名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钱颖一在新著《大学的改革》一书中,对批判性思维做了这样的解释,“善于对被广泛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用分析性、创造性、建设性的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新解释、做出新判断。”

在经管学院,同学间互相交流有时甚至会说“你今天CTMR了么”或者“你对这个好问题有没有CTMR过”。把CTMR从名词用成一个动词,足见这门课在学生中的风靡程度。黄钦认为,CTMR正是他进入政治哲学领域的启蒙课程,当时主讲人正是学院原党委书记、现437必赢会员中心副校长杨斌教授。大课上杨斌会带领学生一起剖析和讨论一些非常犀利而实际的问题,此外还有助教把全班分成十几个小组进行小课交流。

CTMR让黄钦第一次感受到思想和社会问题最深刻的关联,也开始意识到不能粗暴地通过个人好恶、利益权衡和有限经历去思考社会问题。他至今清晰记得CTMR第一课上,杨斌教授抛出有些国人砸日本车的问题来讨论,由此谈到这类所谓民族主义是否合理。“非常批判,非常客观,充满了反思来看问题。”尽管这已经是四年前的回忆,但黄钦依旧难以抑制胸中激动的心情。

“CTMR还有一个非常酷的助教团队,当时我的助教就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启发。”黄钦提起的这位超酷的助教叫李肖迪,是经管的师姐,如今在纽约大学攻读公共政策方向的博士学位。李肖迪告诉黄钦,为什么每个人都要一样呢?要敢做不一样的选择。

李肖迪在一篇文章中回忆,彼时就觉得黄钦“很厉害”,还曾在清华桃李食堂里鼓励他去学习哲学。获得“罗德奖学金”后,黄钦立刻给李肖迪发了信息,表达了对她昔日“鼓励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深深感谢。这条信息让李肖迪看着看着就哭了。

在黄钦眼中,李肖迪那时特别叛逆,“是不一样的经管人,但是她有她的leverage(筹码)”。“北京人,高中搞数学竞赛的,爸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从小就在清华长大的。”绝大多数人都能理解这种描述。

黄钦一边日益发现,自己对政治哲学最感兴趣,一边又在思考自己“转型”的leverage在哪里。做不一样的选择,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从来都需要勇气。

从CTMR助教的一群人中,黄钦还认识了其他更多做出“非典型”决定的经管人。比如翁少妙,后来在清华哲学系念了硕士,现在在德国读哲学博士;叶梦羽,到荷兰念了心理学硕士,现在又在读博士。

发现这群“非典型”的经管人让黄钦决定自己“不是一个怪人”,要做的事情也“没那么不切实际”。

他开始变得特别坚定,就是要学政治哲学。这份坚定,就成了他日后最大的leverage。

“为什么是政治哲学?”

“非典型”当然是相对“典型”而言的。什么又是“典型”呢?黄钦调侃地说,“去咨询、去投行吧。”

无需讳言,金融行业在一段时间里成为全社会的就业热门。但黄钦“出身经管”,却主动离开这块“就业高地”。

高中时,黄钦就是文科生,但是他坦言,那时其实还不知文科为何物。他认为自己在进清华前只是知道怎么去考试,但真正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找到未来的兴趣点,都是因为在经管接受到的通识教育。

从新生研讨课,再到中国与世界课组,还有CTMR,黄钦开始思考许多“人类社会的本源性问题”。他会去想,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个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尽管他觉得自己还没有清晰的答案,但通过思考至少有了一些脉络。在选修了一些哲学课程后,黄钦进一步意识到自己对这个领域的兴趣之火被点燃了。

大三上学期,他到英国交换期间学习的五门课里有两门是哲学。他发现自己被一些哲学专注背后“学术的力量”所深深震撼,“逻辑非常严密,所有假设、所有漏洞都考虑到了,让你没法反驳”。

而另一方面,黄钦并不喜欢全躲在书斋之中,他对现实社会问题充满关注与热情,他认为自己一直都有“改变世界的欲望和愿景”,但“是以学术的方式”。于是“政治”成为了他的第二个关键词。

“路还没有开始走,打击就来了”

大三结束后的暑假,黄钦申请到了牛津大学做海外研修,这期间他对研究方向、具体课题有了进一步了解。这时,黄钦意识到自己未来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因为他只愿意走这一条路,那就是去牛津学习政治哲学。

根据2016年QS世界大学排名,437必赢会员中心全球排名24,是中国第一,而牛津全球排名第6。从清华到牛津,这中间看上去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是,这一步黄钦走的很“艰苦”。

尽管在专业学习、学术研究和推荐信准备等多个方面,黄钦都已经做了许多准备,但是面对极低的录取率,在2014年底开始申请的时候,他依然心里没有多少底。“为了避免失学的风险”,黄钦同时还申请了剑桥大学和香港大学,但是申请发出去的一周之内,剑桥就回复了“拒信”,随后港大的拒信也来了。

“路还没有开始走,打击就来了。”从会计转到政治哲学,这条“没人走过的路”在两年前的那个冬天显得异常艰难。

“为梦想,你能有多拼”

正是这个时候,钱颖一在清华作了一场演讲。演讲后,黄钦对院长袒露了希望转换专业学习政治哲学的心声,也表达了他目前的困惑。钱颖一给黄钦讲述了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从清华数学专业最后转到哈佛经济专业的故事,他勉励黄钦,这一路虽然艰辛,但因为当时看到了中国未来的经济腾飞,所以走得非常执着。

“醍醐灌顶,”黄钦说,“钱院长给了我最大的鼓励。”他决定全力去拼,“哪怕这次申请失利,本科毕业工作后也要接着申请。”

幸运的是,命运女神给黄钦开了一扇门。2015年春季,牛津给了他“条件接收”,这个条件就是黄钦的雅思成绩必须达到高标准,尤其是写作单项必须达到7分。

那么问题又来了。

对于很多中国学生而言,学习外语时,阅读和听力这类输入性项目是强项,口语和写作这种输出性项目却弱一些。黄钦尝试了多次,却一直难以达到写作7分的要求。

眼看6月底的截止日期就要到了,但是英文成绩却还没有过关,他开始跟牛津方面反复沟通,是否能允许他先入学再提高英文水平。

黄钦反复沟通的诚意确实感动了牛津的教授和行政管理者,然而他们认为英文写作能力对于政治哲学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绝不可以“通融”,但是他们同意将截止日期后延,哪怕拖到开学之后几周,只要黄钦能够考过雅思就依然能够正常入学。

黄钦把时间的宽限视作救命稻草一般,继续加倍努力备考英文。2015年暑假,他甚至专门跑到牛津去备考雅思,“我当时有种侥幸的心理,心想我来都来了,你还会把我赶回去么?哈哈!每周考一次,最后考到第8次,总分都考到8.5了,终于通过了。”

为了一个真实的愿望,他付出了真实的努力。天遂人愿。

“蓝图对于我特别重要”

2015年秋天,黄钦进入牛津攻读硕士学位,但这只是他理想的起点。

经过一年的寻觅,他把研究方向聚焦在了“平等”这个问题上。黄钦理解的平等,不是完全的平等,也不只是机会的平等,而更像是一种“基本的平等”。黄钦在牛津的导师Stuart White教授正是这一方向研究的中坚力量。Stuart White教授的儿子从小残疾,一直坐在轮椅之上,没有基本的劳动能力,这一境遇促使White去思考,如何能让像残障人士这样的一类人能够从不安全(insecure)的感觉中解放出来,因为他们也值得(deserve)一些基本的需求。

黄钦被这类问题强烈的吸引,进一步地,他觉得自己要走得远一些。“传统的政治哲学在于帮助我们反思政治和社会价值,什么是平等?为什么平等是可欲求的?这样的问题太重要了,不能说他们没有用。不过,传统政治哲学的确不会告诉我们怎么去实现平等。所以我希望补上缺失的这一块,从讨论价值可欲求的原因出发,然后提出什么样的政治机制、公共政策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它。也许在某种程度上看,这已经不是政治哲学,所以我又开始面临着是不是要转专业到政治科学、公共政策去的问题了。”说完,他哈哈大笑。

谈话中,黄钦特别喜欢“蓝图”这个词。他认为这反映了自己的理想主义。“有的人活在当下,就活在当下,但我把愿景看得很重要,我不甘于现状,我要思考什么样会更好,怎么把更好的实现出来。”

“为什么要申请罗德奖学金”

申请并最终获得罗德奖学金,在黄钦看来充满了机缘巧合,一路上也得到了太多人的支持和帮助。而申请的初心,在他看来是“为了找到一样的人”。“找到和你一样的人,生活就没有那么struggle(挣扎)了。”

在进入最后一轮面试后,面试官确实问了黄钦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黄钦正在牛津读硕士,但是很多其他候选人还没有机会去牛津学习,因此,怎么证明自己比别人更需要这份支持呢?黄钦说,因为使命,自己永远期待一个更好的世界,并愿意去为实现这个目标而终生努力。

从伦敦回到北京,再从北京回到贵州,回到县城,回到小镇的家里,黄钦说,每回家一次,一路上都会纵向地看到这个世界的多元。环境污染、收入不平等、工作条件和状态、生活水平等等问题,都会萦绕在他心头。这种感受,应该并不是特殊的。2016年春节期间,微信朋友圈里曾经有多篇相关主题的文章热转。但是黄钦把这种并不算良好的感受化作了前进的不竭动力。

获奖后,黄钦发了一条朋友圈;昔日教他CTMR课的老师杨斌在底下只回复了四个字,“保持初心”,黄钦回复老师“会一直加油”。

“我这一路受到了太多的质疑,也时常会很忐忑,但是想到自己的愿景,就有力量。我愿意成为改变中的一个小的部分。”

这是他的初心,他会继续前进。

你呢?

(作者为清华经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2013级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