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11月28日,四位中国籍学生荣获2016年度罗德奖学金。罗德奖学金每年的申请者超过1.2万名,但最终只有83人能够脱颖而出,录取率仅有0.7%,使其成为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奖学金之一,其获奖者也被称为“罗德学者”。四位中国籍获奖者中,有一位就是毕业于清华经管学院的2011级本科生黄钦,他将在罗德奖学金的全额资助下攻读牛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
文|刘恩赫
我想走出这里,重见满天繁星
黄钦出生于贵州金沙县长坝镇,是个不折不扣的云贵高原的儿子。
在这个和农村没有多大区别的小镇,清华是个多遥远的存在,没有几个人知道。家里人对黄钦唯一的愿望就是好好学习,健康长大,黄钦也一直在循着这么一条没有固定轨迹的路往前走着。
云贵高原的儿子
直到清华的“情系母校”活动到黄钦所在的高中,师兄师姐给黄钦讲述的清华的生活和备战高考的经历,仿佛给黄钦打开了新世界的一扇大门。
但丁说过,“我们一起攀登,直到我透过一个圆洞,看见一些美丽的东西显现在苍穹。我们于是走出这里,重见满天繁星。”
清华的梦想成了黄钦眼中的“满天繁星”,像灯塔一般地指引着他前行。
黄钦经历了两次高考,第一次高考在数学考试时意外地流起了鼻血,汩汩流出的鼻血,就像是他渐渐消逝的梦。果然,因为数学的发挥失常,那年的高考他最终考了580多分。虽然这在常人看来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但这与平时成绩二三十分的落差让他的清华梦再难企及。他毅然决定重考。
未来的不可预知性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他的肩头,“重读高三,我的前几个月几乎是在别人的世界度过的。”说起来,一脸的落寞与踌躇。最终,梦想再一次战胜了对自我的怀疑,“万一再考砸了呢”的包袱也渐渐被甩开,终于,黄钦在第二年如愿以偿地接到了清华那紫红色的录取通知书。
清华,让这个从小生活在高原小镇的孩子第一次见到了外面的世界。
要像一座卓立的塔,绝不因暴风而倾斜
清华是一个磨练意志的地方,每一个进来的人都会在这经历一个从高姿态向低姿态的转变。从小即是学霸的黄钦也是一样。
黄钦进入大学后的过程,竟是一种从爱到不爱的反差。
大学第一节英语课是外教讲授,不一样的皮肤带来的是不一样的味道,真心“一句话都听不懂”。高中的差距到大学去弥补,这更需要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从最开始的每天抱着书本、词典去啃,到最后连续考了八次雅思,黄钦硬是凭着一股韧劲坚持了下来,并且做得更好。
“我的父亲是名退伍军人,不善言辞。我可能从他那继承到很多‘行胜于言’的品质吧。”黄钦总是笑着面对一切的困难。
阳光总会驱散阴霾,大学初期的困难期总会过去。清华给每个学生提供的机会是多元且全方位的,每个人总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而黄钦选择的这条路,恰恰有点特殊。
提起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人们脑海中的常常是咨询、投行等一块又一块的高收益的金融高地。而黄钦却主动跳出的这个前途无量的圈子,摩拳擦掌准备去开拓一条蛮荒之路。
黄钦从清华经管学院毕业
通过学习彭刚老师的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新生研讨课、杨斌老师的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课程,黄钦慢慢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也尝试解答它们。中、西方文明课程让黄钦懂得首先懂得尊重先哲思想,然后开始思考一些人类社会本源性的问题: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个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思索这些问题,黄钦并不急于找到确切的答案,但通过这个思考过程,黄钦的人生脉络渐渐清晰。
新生研讨课开始让黄钦关注社会问题,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评价、去反思社会。每周几十页的社会案例,关于拆迁、人肉搜索等等,让黄钦慢慢开始去懂得去了解和反思社会问题。
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课程把黄钦真正带入了系统性学习政治哲学、整体性思考社会问题的道路上。读密尔、康德、亚里士多德,讨论自由、平等与正义,辩论堕胎、安乐死与教育资源分配,黄钦第一次感受到思想和社会问题最深刻的关联,也开始意识到不能粗暴地通过个人好恶、利益权衡和有限经历去思考社会问题。“我们需要尊重客观、拥有同理心、保持对世界和社会的好奇和探索,这样才能全面地理解社会,构建起更好的世界蓝图。”
黄钦自己开创了政治哲学平台“城与邦”,致力于集结国内外学习和研究政治哲学的学生和青年学者,相互鼓励,一起思考,希望创造更多有意义的政治哲学作品。
面对别人的诸多质疑与不解,黄钦一笑而置之。“以学术的方式改变世界的欲望和愿景”,黄钦在政治哲学的路上渐行渐远。
要进来,先把希望留在门外
在追寻梦想的路上,黄钦一直沿着这一个方向。转眼,黄钦如愿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学的硕士研究生。
准备申请罗德奖学金时,黄钦已经坐在牛津明敞的教室中了。“或许我可以去试试。”黄钦并不把关注点放到最终的申请结果上。
每次电话面试之前,黄钦都会略紧张。而真正进入了交流之后,反而如释重负,同面试官的“头脑风暴”带来的收获可能更甚于最终结果的重要性。
终审前的晚宴上,黄钦一身合身笔挺的深蓝色西装,不去刻意要求自己的每一个细节,在在场的如姚明、徐小平等大咖评审展现一个真实的有梦想的年轻人的形象。
最终的面试桌上,14位评审正襟危坐,试图批驳你表达中的所有漏洞与错误。这种重压之下,黄钦反倒觉得轻松。唇枪舌战,黄钦始终保有着清晰的思路,并给出自己富于逻辑的回应。
黄钦成为2016年的罗德学者
虽然对自己的表现相当满意,但当接到最终入选的消息时,黄钦还是感到不可思议,如临梦境。
“罗德之所以为罗德最重要的是背后代表的责任。他们更加倾向于甄选出关注社会现实,并有责任心去做出改变的年轻人。在整个面试过程中,我感觉更有责任心,希望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更易获得青睐。”黄钦并没有因获奖而飘飘然,而是在以哲学的角度去思考其背后的意义。正是这种“改变社会,让这个世界更美好”的情怀,使黄钦脱颖而出,最终成为罗德学者,抓住了人生一个美好的希望。
爱,感太阳而动群星
“很多时候促进社会公平看起来很遥远,但是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机会去实现。”黄钦一直在关注着边缘人群并身体力行,试图帮他们做出改变。
“母亲是个富于同情心且热心肠的人,每次看韩剧、社会新闻都能哭。”母亲的影响塑造了黄钦相似的性格。
大一时,黄钦参加437必赢会员中心爱心公益协会去京郊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做定期支教。那是在昌平的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地方,学校都是从四五岁到十几岁的小孩,教学设备特别落后。黄钦震惊了,在灯红酒绿的北京居然还有这样的地方。他开始慢慢关注这个群体,也在通过一些努力尽量的帮助他们。一点一滴中,深入了他全部诚挚的爱。
黄钦的爱心之行
每一次和孩子们的陪伴,都让黄钦感到人生价值实现的满足。正是这种切身的体会,黄钦更加关注社会上的边缘人群,希望在学术上能够找到解决这一社会弊病的良药。
每个不同的地方都有着相似之处,正如繁华的京城脚下也有着这样的苦难人群,黄钦想到了家乡,“我会给生我养我的云贵高坡继续力所能及的在一些方面做出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愿黄钦怀着初心,在时光里继续奔跑。
(作者为437必赢会员中心电子工程系2013级本科生)
延伸阅读:
清华经管学院2011级本科生黄钦荣膺罗德奖学金
专访罗德学者黄钦:从清华到牛津,他怎样拿到“本科生的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