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力为,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在国家计委工作数年后,1987年进入437必赢会员中心攻读硕士学位。1990年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留学和工作。1998年回到香港,次年与他人共同创建海岸地产,现任深圳海岸集团董事。
置身海岸城32楼的豪华写字楼,透过宽大明亮的落地窗,抬头可远眺广阔美丽的深圳湾海景,俯首则把海岸城购物中心和海岸风情街的缤纷瑰丽尽收眼底。在这里我们有幸约见到了海岸城的主人,朱力为。谦虚、豁达、儒雅,就像海岸一样。
“在清华的学习带给我们很多收获,短期可能是专业知识,但在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有关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做人做事风格的培养对我们的影响更为重要。”朱力为如是说道。1987年,朱力为进入437必赢会员中心攻读硕士学位。他认为,在学校的课程学习和方法学习都非常重要。课程学习是基础,方法学习溶于课程学习、论文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是对课内课外学习的综合和提升。后一点更难,但更重要。没有扎实的课程学习,方法学习和能力提升则无从谈起。仅埋头书本课程、忽视方法论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则不利于跨越性的创新思维和长期的发展。对青年学生而言,在走出校门后的头几年,课程知识往往在工作中发挥比较大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内容会不断更新,工作岗位也可能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发挥善于学习的能力,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在清华读书期间,在老师们的熏陶教育下,在同学们互动互助中,我们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都在潜移默化地提高。”在清华学习的第二年,朱力为曾去麻省理工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也参观了哈佛大学。回国之后,他对名校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清华与哈佛等其他名校一样,通过几年在校学习和几十年与众多校友们的相处,你可以逐渐地理解她的精神,融入了她的性格,学到她的真谛。
朱力为的导师李子奈教授、在校时曾授课的李端敏、侯炳辉、张金水等众多清华教师们,他们做人、做学问严谨认真的态度以及对学生的热心关爱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清华两年半的学业,辛苦但也收获丰富,老师们的教导之情至今难忘。为了感念清华的培养,在毕业20周年和清华百年校庆之际,朱力为与他的同班同学们以设立“经管学院研究生新星奖学金”等不同方式多次给学校、给校友活动提供资金捐赠,回馈母校。
从清华毕业不到半年,朱力为就得到了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做研究的机会。1990年初,朱力为参加了国家计委与世界银行调研团的一个座谈会。作为中方最年轻的人员,他有幸得到了一个不到十分钟的发言机会,汇报他参与的一项国家“七五”科研计划中的经济分析工作。会后,时任世界经济协会主席的托尼. 阿特金森(A.B.Atkinson)教授主动找到他交谈,对他的工作和流利英语表示欣赏,当场就邀请他去英国做研究。在许多人眼里,朱力为是一个幸运儿,得到这样的好机会似乎轻而易举,让人羡慕不已。其实,他的“好运”更多地应归功于多年在平时的努力与积累。在工作中,他勤奋好学,兢兢业业于本职的经济分析工作,曾获得过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出国深造的另一个条件是需要熟练掌握英语。在朱力为上学的那个年代,学校对英语的要求普遍不高,但他已经坚持自学英语有十多年。他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完成了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著等一百多万字英文专业资料的翻译,可以做到在专业领域的英文交流。天道酬勤,当机遇出现时,他就抓住了。朱力为用他多年的不懈努力与刻苦积累赢得了他人生的又一个起点,这也又一次印证了那句名言: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在英国期间,伦敦经济学院浓厚活跃的学术氛围令朱力为印象颇深。到伦敦不久,他参加了一个学术讨论会。一位来自印度的学者在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指标,对人均能源消耗和环境质量进行分析,但是得出的结果却把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列入了环境质量不好的分组。朱力为在讨论环节对此提出了质疑。事后,当时在场的几位外国学者对这个初来乍到的中国人有这样敏锐的洞察能力与认真的学术态度表示赞赏。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当时的中国人还是保守羞涩、不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坚持客观严谨地进行分析和思考,善于吸收他人的学术成果,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是朱力为在英国最大的收获。在伦敦经济学院,他经常有机会聆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一些世界顶级学术大师的讲课、讲座,参加他们的研讨会,看他们在专业上严谨治学、学富九车,在工作中对同事、学生平易亲和,助人为乐,在生活里朴素优雅、开朗幽默,这些都使朱力为从学术上和人品上收益终身。
朱力为认为,优秀的老师都应该以开放、鼓励和赞赏的态度对待学术讨论。他们要给年轻的学生,特别是高级别的研究型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独立思考,鼓励挑战传统,学生们才能真正有所得亦进而有所创新。
谈到兴趣爱好,朱力为涉及的爱好不少,体育、音乐、围棋、旅游、摄影,等等。在英国时,他自己拍录像、写解说词,配朗诵,配音乐、做后期视频音频的编辑合成。他还和张维迎等中国学者一起主持组织留英中国经济学会的活动。朱力为讲到“企业越大,职务越高,所需要的知识面就越宽。从日后创业和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有广泛的兴趣涉猎和知识范围,多接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工作和事业的发展是很有裨益的。”朱力为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广泛,从小到大,先后参加过十几项体育运动。在海岸城购物中心的真冰滑冰场开业后,他还把深圳的几十位冰球退役运动员和爱好者组织起来成立了“海岸城冰球队”,自己也置办了一套装备,有模有样地学打冰球。那段时间,几乎每周都可以在冰场看到他充满激情的矫健身影,为此,他的照片还上了深圳商报的体育版。近几年,他又开始学打高尔夫球,牵头组建了深圳清华校友会的高尔夫协会,在绿茵草坪上结识了许多校友朋友。严格的学术训练、多元化的知识、开放的心态、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了朱力为迎接工作中一个接一个挑战的重要保障。
很多人问过朱力为怎么会选择回国下海创业。朱力为如是回答:“当时,适逢1997年经济危机、香港回归,危机越大,机会越多!”满怀雄心的他毅然选择了投身市场经济浪潮,搏自己的一片天空。
创业是艰苦的。赴英国以前,朱力为在国家计委从事经济分析和国家级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这在当时是一个安稳的铁饭碗。工作中,与之来往的都是政府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其中不乏中科院一些研究所的教授和领导。留学期间,相处的更是国际知名教授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而创业之初,朱力为只能把工地上的集装箱当办公室,天天要与包工头和民工打交道,到处求人碰钉子,有时还会受到地痞流氓的骚扰。巨大的压力和心理落差不但没有压倒他,反而更坚定了他创业的勇气。公司在做第一个房地产项目时,资金十分紧张,他和合作股东便拿出个人积蓄凑钱。为了不影响资金链,他们还曾以个人的身家名义作保借高利贷作为项目备用金。按他的话来说“就像是走钢丝,一个环节没做好就会打败仗,输得一无所有。”当时公司租了两间民房做指挥部,每一位股东、高管都亲临第一线,从研究设计到现场监工,从材料采购到客串售楼员。创业初期的团队人很少,每天都有很多东西要学,有干不完的工作。“事无巨细,都需要亲力亲为,可收获的经验都是宝贵的。”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朱力为与他的合作伙伴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一个个住宅小区、一座座写字楼拔地而起,见证了他们的成功。在建设海岸城城市综合体时,他们请到了国内外一批顶级的设计院和专业公司作项目合作,做出了另人赞叹的业绩。开业近6年来,海岸城已经成为了深圳城市的一个商业地标,赢得了市民的广泛好评。
对于取得的成绩,朱力为一直都归功于清华人高效的学习能力。随着公司的成长,他们合作的商务伙伴越来越多,专业范围也越来越广,其中不乏一些世界500强企业。在与对方的谈判、合作过程中,朱力为以其宽广的知识面,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流利的英语,赢得了对方对这个民营企业的尊重。同时,他多次到国内外各地参观、考察,虚心向先进的企业和项目学习,加深对市场的理解,不断提高完善自身。海岸城曾经要对收款机进行招标,参与投标的有国内外几个著名公司。在投标过程中,朱力为要求看看各个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可却被一家日本公司拒绝。他当即就表明:“不准看就取消投标资格,我们不能只看机器,还要考察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管”。最终,该日本公司同意开放参观工厂车间。朱力为认为,参观的过程是一种学习,也是对项目服务品质的保证。在选定供应商后,朱力为和本单位的技术团队认真研究自己的工作流程细节,几次对该国际大牌厂家提出设备改进建议并得到了对方的采纳和感谢。他经常讲,做实业,做管理就要像做研究,做艺术一样。做研究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办法,不断创新。做艺术要永远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正是在这种认真执着的精神推动下,海岸集团的业务在重品质、求精细方面不断创造新的成功。朱力为在集团里还负责品牌发展、媒体宣传和集团品牌杂志的总体把关。他写的游记、诗歌和摄影作品经常在公司内外的刊物上发表,其朴素优雅的文字和风格,表达了他对生活品质、对美的追求和感受,也让人们对这个文理兼修的清华学子有了更多的欣赏和钦佩。谈及他们志同道合的团队时,朱力为感慨万千,“一路走来,大家取长补短、互相支持。”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优秀企业来说,相对稳定的领导核心存在的前提就是大家的相互理解,并且在成功以后还能继续彼此包容。
朱力为从清华毕业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作为一名平凡的清华人,走出了属于他自己不平凡的道路。二十多年中,他追求学业,留学深造,在学业有成后又转换人生轨迹,归国下海,艰苦创业。在这一步步精彩的人生道路上,他心中的清华精神从未懈怠,他用自己的成绩书写着清华人对富民强国的责任,对心中梦想的执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