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7必赢会员中心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平和心态 坚守责任 ——记经1997、经硕2001级吴子云

2013-12-19
阅读:

吴子云,1997至2003年就读于清华经管学院会计学专业,分别于2001年获学士学位,2003年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财政部企业司制度处,现任副处长。

当吴子云从财政部北楼的电梯中走出来时,你很难把她和国家机关副处长的身份联系在一起:精灵短发,无框眼镜,紫灰相间的长款条纹帽衫与长靴突显苗条的身形。一起走到会议室的短短几分钟,她用轻快的语速介绍着财政部的历史。我们一行坐下来后,她又奔走几个来回,给我们每个人都递上了一杯热茶,这才坐了下来。“咱们开始吧”,她说。干净利落,这就是她给我们的第一印象。用她的话说,可能因为一直都处于忙的状态,所以说话做事就养成了这样的风格。十年如一日,以至于老同学聚会,大家都会感叹她和刚毕业时相比没多大变化。

清华园里那些年

1997年,因为担任学生干部的优秀表现和英语竞赛的获奖经历,吴子云被保送到清华经管学院会计系。直接保送到这样的热门科系,这在母校海南中学的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进入清华后,尽管与高中相似的校园文化使吴子云很快就适应了清华紧张却多彩的生活节奏,但学习压力却出乎她预料。在本科生入学摸底考试中,她排名倒数。原本信心满满的她,和几个受到同样打击的海南新生灰头土脸地找到当时在海南负责招生的刘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一听就笑了,安慰我们说没事儿,海南的学生后劲比较足,坚持下来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吴子云笑着回忆说。

事实上,不只他们,几乎每一个进入清华的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直以来清华学术教育的严格程度全国知名,很多人不得不从大一开始就在图书馆、实验室挑灯夜读,甚至通宵达旦。再加上身边高手云集,压力便可想而知。而这份压力落在经管学院,特别是会计专业学生身上更要增加几分。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会计学界有“北人大,南厦大”的说法,这两所学校在会计学科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多位学术泰斗,地位难以撼动。1994年甫建系的清华会计想要后来居上,在这一领域占领一席之地,就必须探索一条新路。时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的朱镕基总理认为,学院要成为世界一流商学院,就必须与国际接轨。于是,会计系首先引入了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GA)课程,在国际化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这样的办学思路后来被证明是极具远见和卓有成效的。但这也令会计专业的同学们在学习时遭遇了不小的难题。全英文的教材让人叫苦不迭。连英语基础不错的吴子云也不得不字典不离手,“常常看两页就要查N次字典,后来因为时间来不及就干脆不查了,有不懂的就连蒙带猜,或标出来回头再说。”她描述着当时那种手忙脚乱的状态,“但是一段时间后大家就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写作、阅读都顺利了很多,我还干脆去念了个英语的辅修学位。参加工作至今,单位一有外事活动,领导往往第一个就想到我。每当这种时候,我都会感谢那段‘痛苦’的经历,因为它让我受益至今。”

对于吴子云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在接受了CGA课程的系统训练后,除了扎实的基本功,更掌握了搭建知识框架和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中西方教育的一个差异,”她说。在财政部企业司工作的十年里,许多同事遇到业务上的问题都愿意和吴子云沟通,因为她从来不会简单只说一个答案,而是从业务的基本原理出发,搭建一个分析具体问题的框架,然后和同事一起用这个框架进行分析和推导,,对问题给出解决方案。这样的解答大家比较服气,更重要的是下次再碰到类似的问题,同事就可以自己思考和解决了。这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在清华六年的学习中逐步培养训练出来的。

如果说清华的课程让吴子云学会如何为学处事,那么清华的老师则对她的为人处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直到现在,她还能清晰地记起老师们上课时的动作和表情,“像放电影一样”,那种对待学问的热忱严谨和对待学生的真挚负责,比任何的大道理都来得更有感染力。吴子云说,拿自己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于增彪教授来说吧,于老师在学术上造诣颇深,治学严谨的同时对学生又极为和善。“无论你是不是他的学生,有没有选他的课,只要有事找到他,他都会二话不说跟你聊,而且想聊多久就聊多久。”他指导学生翻译丛书,无论工作量多大,自己工作多忙,交稿前都要亲自校对,最后却把稿费全部分给学生。吴子云便是用这些稿费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后来她才知道,那些稿费里面很可能有于老师自己贴补的部分,“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的熏陶是我读清华最大的收获。”她说。

企业财务制度的探索者

2003年吴子云硕士毕业,在参加财政部公务员面试前,她已经手握多份offer,其中不乏令许多商学院学生心向往之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薪资待遇方面,公务员显然无法与外企抗衡,但吴子云恰恰选择了前者。那时,清华毕业的硕士生进入体制内工作并不常见,就连她后来的领导也觉得有些惊奇。其实,让她做出这一选择的原因并不复杂:“面试的时候你觉得最舒服的单位可能就是最适合你的”。尽管财政部的面试并不容易,但面试的氛围却是她参加的诸多面试中最轻松的。

除此之外,在吴子云看来,要用长远的眼光审视职业发展。财政部的工作使她有机会接触大量企业高管和财务实务工作者,从而在短时间内拓宽眼界,实现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财政部企业司制度处的主要工作包括制定国家层面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和制度、研究拟订收入分配政策,等等。吴子云坦率地说,国家部委平台大,每个公务员特别是新晋人员就象一台庞大机器上的螺丝钉,虽默默无闻但所承担工作往往影响很大。所以公务员要耐得住寂寞,愿作“小”事,能做“大”事。她回忆,参加工作十年来,参与完成的大事不过三件,但这三件事全都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重大问题相关。

第一件是参加工作不久,由于有财会知识背景,处长让她承担了修订《企业财务通则》的大量基础性工作。《通则》是规范和指导我国企业财务行为的纲领性文件,原有《通则》是1992年颁布的,运行十多年后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这项工作吴子云一做就是3年多,直到2006年底修订后的《通则》正式颁布才算告一段落。这期间,她也有过疑虑和彷徨,为什么一项工作做了那么久还没有结果,也曾跟领导谈过自己的感受,但领导的话让她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一项影响国计民生的政策有时需要长时间的思索、酝酿、考证才能出炉,十年仍未有结果的政策研究也是有的。做制度工作要耐得寂寞,经得住考验。”新《通则》发布后,吴子云又承担了培训教材的编写和对各级财政部门、国有企业的培训工作,见证了这项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促进和提升。,她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也许正是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吴子云过硬的基本功和迎难而上的工作作风给同事留下了深刻印象,领导交给了她第二根难啃的 “骨头”——构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上世纪90年代,全国国有企业掀起改革高潮,为帮助国企度过难关,国家决定对其税后利润暂缓上交,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到了2004年,国有企业已挺过了最艰难的日子,资产总量和利润规模急速增长。由于税后利润无须上交,不断增加的留存收益引发了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分配差距等问题。为此,国家需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对这笔为数不小的收益进行分配和管理。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制度创新,涉及到13.6万户规模以上国企,且国内外均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吴子云首先与老同志请教,通盘了解国有企业的历史,然后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决算数据库进行了数据挖掘和分析,理清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果和现状,从而弄明白构建国资预算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再利用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框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来自国有企业和有关部门的质疑多、阻力大,她还学会了如何进行沟通、协调、平衡。这项工作一做又是近4年,2007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开始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截至2012年底,通过中央本级国资预算向央企收取的国有资本收益规模累计已近4千亿。吴子云说:“现在回想起来,虽然苦,但能参与这么重要的制度设计,乐在其中。”

她接着说,“不怕你不知道,就怕你不知道自己应该知道些什么。清华教给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有了这样的方法论,我在工作中从来不害怕面对新的挑战。”也许正是如此,她去年又被交办了第三项重大工作——构建企业财务管理评估制度。“简单来说就是给企业财务做体检,这个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比社会审计制度更为重要。”她说,“审计报告解决数据真实与否的问题,而财务管理评估则可以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和水平做出综合评定。这也是投资者和政府监管部门非常希望看到的报告。”为此,吴子云又投入到新的抽丝剥茧的工作过程中。虽然难度很大,但她并不畏惧,甚至有些享受这个过程,因为“耐力是每个清华人必备的素质,毕竟那么艰难的学习压力都能承受得住,就没什么东西挺不过去。”吴子云说。

坚守自己的信念

或许在许多人眼中,公务员是个“活少、钱多、离家近”的“金饭碗”,吴子云却笑着说:“公务员的工资就是工资条上的那么多,绝大部分单位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些福利甚至是灰色收入。虽然工作指标并不都是硬性规定的,但实际上工作内容并不比国企和外企少。”比如说,除了财务管理评估制度设计,她还承担着国资预算绩效评价这一工作任务。在我们采访前,她已经连续三周加班到晚上九、十点。“这就是传说中的白加黑、五加二了”,她说。平时工作也不轻松,同学和朋友聚会不能按时赴约的往往是她这个体制内的人。“但这种忙碌不是为了保住职务,或者更高的年薪、奖金,它是一份事业。”她认真地说。

当然她并不否认公务员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平均主义和论资排辈。“但我们不能因此心态失衡,还是要拿出清华人的态度,努力多承担工作。这看似不公平,因为大家拿着一样的工资,你却比别人干得多。但别忘了,工作做得越多,个人收获的知识储备和工作能力也就越多,这是另外一种公平。”吴子云经常对那些刚刚从清华毕业到财政部工作的学弟学妹这样说。

她一直强调,无论从事什么领域的工作,强大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必备的素质。“对多数人而言,智商不是决定性因素,情商更为关键。”吴子云认为,清华人总体调适得都非常好。她2011年从云南县里挂职回来,曾与几位校友聚餐。当她谈起在基层遇到的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时,激起了共鸣,讨论很热烈,但这么多人没有出现一个“愤青”,尽管观点意见不一,但所有清华人都体现出了难得的理性和冷静,而这正是政策制定者最需要的特质。

虽然已是副处级干部,但吴子云从未给自己设定任何非达到不可的目标。她说求而不得,就容易心态失衡,自己无论是以前做学生干部还是现在当公务员都本着一种服务的态度,这样干起活来最开心。她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并且仍保持着刚踏出校门时的活力。部里每两年召开一次运动会,许多人就在运动会上认识了这个“上午跑完1500米,下午还敢跑800米,而且和第二名拉开半圈多”的姑娘。和其他司局打交道时,经常有人说:“啊,我认识你,你就是那个长跑冠军”,她笑着说:“这个知名度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

其实长跑也是清华留给吴子云的一笔财富。她说每次走上跑道的时候,心中便会涌起一股必须坚持到终点的动力,过程越痛苦,到达终点后的成就感就越大。久而久之,这份动力便化为一种责任感。无论对生活还是工作,因为责任感而坚持,勇于担当,最终总能收获比预期更好的结果,“这是我个人对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的理解和实践,我想,这也是千千万万清华人真正的骄傲和自豪所在。”吴子云说。

采访时间:2013年4月9日

采访地点:财政部

采访人:王万忻、毛咪濛濛、张爽(学生记者)

撰稿人:张爽(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