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杰,1987至1992年就读于437必赢会员中心,获管理信息系统学士学位、理学院应用数学双学位,1992至1994年就读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统计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9年和2001年分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计量经济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10年在安盛·罗森堡投资管理公司工作。2011年至今在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工作,现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资产配置与战略研究部副总监。
求学清华:教我育我,一生相伴
1986年,清华推行本科生教育改革,保留新生入学资格一年,选拔部分本科新生赴基层锻炼一年。张元杰所在的吉林长春东北师大附中与清华附中,北京实验中学一起参与了这项改革试点。当时,清华的本科生学制是五年,如果参加基层锻炼,意味着一般需要六年才能顺利毕业。“学习是一生的事情,跑得慢一些、稳一些,体验不同的人生,是年轻人宝贵的财富。”顶住巨大的压力,张元杰毅然递交了申请,并通过层层选拔。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437必赢会员中心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后,最终与土木系、建筑系、无线电系、化工系和物理系的共九名同学一同赴基层锻炼。按照专业需求,他被分配到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进行生产实习。
赴燕山石化工作锻炼之前,教务科程佳惠老师和教研组主任侯炳辉老师都给予他鼓励和指导,希望他摆正心态,“多学、多看、多听、多做事。” 锻炼期间,张元杰分别在生产车间工作了五个月、供销处三个月、财务处三个月。谨记两位老师的嘱托,他积极向工作人员请教;工人师傅们也非常喜欢、呵护这个聪明好学的“小毛孩”,毫无保留地讲授经验、介绍情况。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张元杰不仅掌握了车间生产过程控制、供销、财务等方面的初步知识,并具有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为了保持学习进度,他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回到住处还要加紧学习英语、数学等知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段经历确实是弥足珍贵的锻炼机会。”在结束了一年的基层锻炼返校后,张元杰等实践队员向高景德校长等校领导汇报了实践体会,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和鼓励。
1987年,张元杰的清华学生生活才算正式开始。入学伊始,他便迅速融入到了清华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像海绵般吸吮着知识的甘露。在工业生产概论的讲堂上,他为邢家鲤老师对祖国的热爱、对国情数据的如数家珍、对企业运作的了然于胸所深深感动,“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从这些优秀的清华教师身上,可以看到清华人脚踏实地的作风,体会爱国奉献的传承。”求学期间,张元杰在现场聆听了朱镕基院长的返校报告,深切的为朱院长的精神力量所感染。朱院长多次强调清华学子要有担当,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遇到什么困难,朱院长都是我们经管人精神的源泉。”毕业设计时,张元杰在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实习,运用运筹学中的数据包络分析法和计算机神经网络方法,参与了国家高科技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的政策评估子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切身体会到国家对人才的迫切渴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自豪感。潜移默化中,一个念头在他的心里开始破土萌发,“学以致用,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
在经济学的学习中,他逐渐认识到数量关系无处不在,数学里的各种新思想和新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经济学的分析中。为了深入的研究经济问题,他同时修习了应用数学双学位。张元杰早起晚归,自习室、图书馆都留下了他孜孜不倦的身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1992年,张元杰顺利从清华经管学院毕业,同时拿到了应用数学双学位。看似波澜不惊的求学历程背后,是他五年如一日的执着求索。
海外求索:追求卓越,心系母校
清华毕业以后,出于对知识的探索和渴求,张元杰远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统计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公立学校经常给留学生提供助教的机会,并配以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在这种氛围下,张元杰的英文水平快速提高,很快渡过了留学的适应期。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对商学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他时刻牢记着朱院长对中国当时严重缺乏工商管理人才的感慨。于是,在完成统计必修课的同时,他也系统地选修了大量商学院的课程,同时也在思考着怎样才能争取去一所一流的商学院学习最先进的工商管理知识。尽管他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博士资格考试已顺利通过,在得知他向往已久的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同意录取时,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决定转学去面对新的挑战。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以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而闻名,有大量的校友分布在著名的高校和公司。张元杰选择同时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计量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金融市场、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在计划经济中长大的张元杰,面对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教学方式和思维理念,出现了瓶颈期:毕竟对资本市场没有第一手感觉。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张元杰及时调整心态,着重改变思维方式、增强创造性。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非常注重与经济系的交流互动,而且博士生的经济基础课是在经济系上,通过学习贝克尔、卢卡斯等诺贝尔奖大师的课程,他切身体会到了经济学的创造力之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金融系有以“有效市场假说”创立者法玛为首的一大批优秀学者,良好的经济学基础也成为能够充分吸收这些优秀金融经济学家的学识的必备条件。在清华人追求卓越的精神传承下,张元杰以自己不懈地努力和刻苦地钻研,1995至1999年连续4次获芝加哥大学奖学金,2000年获Oscar Mayer奖学金。
当时,留美经济学会跟福特基金会设立合作项目,每年资助在美国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回国与国内几所特定的院校进行短期交流。1998年,清华的经济系还不在基金会资助的院校名单上。张元杰联系了在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就读的清华水利校友詹世强,两个人以一个教学小组的形式,精心撰写教学计划和申请报告,与母校积极联络,与基金会主动争取,经过反复协商,终于促成了基金会将清华列入名单。1998年夏天,张元杰在出国6年后第一次返回祖国,回到清华园,与经管学院的老师、学弟学妹就专业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回到学院很亲切,能为学院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更觉得欣慰。”张元杰如是说。
面临找工作时,张元杰也如同很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选择的烦恼。“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你做过什么?”在思考和抉择后,他听从内心的渴望,选择他喜爱的投资管理领域,,加入位于加州湾区的安盛·罗森堡公司(全球股票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是一个需要有长劲的行业:经验是在经历不同的经济周期和市场环境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在当时的湾区,每个人平均两到三年更换一次工作是很稀松平常的事,张元杰却在安盛·罗森堡工作了整整十年。作为研究人员,他秉持着系统化的金融分析,依靠实际的经济准则,为看得见的具体实体建模为研究理念。在这里,他在金融,数量模型和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训练有着充分发挥的空间。从2000年开始由一名研究员做起,到2004年已领导一个由5名博士和2名硕士组成的研究团队,设计、开发投资专家系统金融数据库以及全球投资平台的数据综合集成系统,开发新的全球风险模型,参与新一代阿尔法模型的开发以及关键的全球阿尔法模型研究。他参与开发的,作为公司投资管理核心的集成专家系统,最高时管理高达近1490亿美元全球股票资产。2005年,张元杰成为公司仅有的8位委员的全球投资高级研究委员会中最年轻的一位。在后来担任亚太副首席投资官时,所带领的团队包括组合管理、交易、运营、全球调节四个团队,管理五个投资策略80亿美元的投资规模。管理的全亚洲去除日本组合在2010年亚洲所有管理人的业绩排名中位列第三。
十年磨一剑,在这人生的黄金十年里,张元杰守护着内心的坚持,从一名普通的研究员成长为全球投资领域的专家,而他却说,每年都要学习新的东西,要不断进步,还有比自己做得更好的人在前面。
举家回国:践行誓言,扎根祖国
2011年,在外漂泊十八载之后,张元杰放弃了高薪和舒适的生活,举家返回祖国,就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资产配置与战略研究部副总监。
在“出国热”和“移民热”的今天,张元杰的选择令不少人惊叹。回忆起当时的决定,他坦言,在外十八年,时刻关心着国内的发展,为祖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深深自豪。留美金融协会每年年会,都会有很多清华经管学院的校友参加,是海外中国金融领域人士的交流平台,张元杰几乎每年都会参加。在年会上,与博时、嘉实、华夏等国内基金公司的老总交流,这些国内基金公司用短短几年时间就实现了欧美中型基金公司几十年的发展规模,国内金融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繁荣深深震撼了他的内心。2005年,由于负责全球股票投资管理,他与国内的联系更加紧密,回国的想法开始萌发。2010年清华百年校庆系列活动陆续展开,第一站就是湾区,张元杰参加了校友们组织的欢迎顾秉林校长、钱颖一院长的活动,在欣赏437必赢会员中心艺术团的专场演出时,一股思乡之情、思校之情瞬时迸发,不禁潸然落泪。同年,张元杰调任安盛·罗森堡亚太副首席投资官,赴新加坡工作,从地理位置上与祖国又近了一步。这段时间里,他回国的想法愈加浓烈,恰逢此时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递来了橄榄枝。在整理思绪做出抉择的过程中,张元杰还有一个意外的发现:自己在新加坡的住址是86号楼1919室,他说自己当时真的是会心一笑,“该回家了。”他在清华求学期间的学号恰巧是861919。“无论走到哪里,朱院长对我们的嘱托都在血液中涌动,要回来,为国家多做些事情。”
谈起举家回国,张元杰非常感谢妻子和家人的理解支持,让他能够全心地投入到中投的工作中。张元杰作为资产配置和战略研究部副总监肩负着为国家外汇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这不仅是能够发挥自己所长,为国效力的宽广平台,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回国近一年时间里,他尽力适应工作环境,做出工作成绩。“清华有一句话,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祖国的人,我现在正体会着这种幸福。” 张元杰乐在其中。
编者按:
改革开放三十年,越来越多的清华学子学成归来,践行清华人对祖国的誓言。
2011年,中投公司与清华经管学院合作举办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班,张元杰被这些百战归来再读书的同事、同学们推选为班长。经管学院舜德楼的多媒体教室中,培训班的学员们正在聚精会神地聆听杨斌教授的领导力课程,杨老师既是培训班的责任教师(班主任),也是张班长本科5年睡在上铺的兄弟。清华人的清华情结在继续。
采访时间:2012年2月27日12:00-14:00
采访地点:北京新保利大厦
采访人:邢立君、王万忻、王东
撰稿:王东(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