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维纹,1987年毕业于辽宁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至2005年就读于清华经管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自1987年起就职于中国冶金建设公司(中冶集团前身),曾在中冶公司尼日利亚办事处、越南办事处、香港分公司等多处海外机构任职。现任中冶海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历练在一线,海外十五载
邹维纹1987年从辽宁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冶金建设公司,这是一家冶金工业部下属的专门负责海外工程市场开发的窗口公司。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冶公司在非洲的项目主要以世界银行和非洲开发银行贷款支持的公开竞标项目为主,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年轻人,要主动学习、敢闯敢拼。”怀着对学习的渴望、对海外世界的好奇,邹维纹工作一年后,第一次踏出国门,远赴尼日利亚。不曾想,这次海外之旅,一走就是十五年。
抵达公司在尼日利亚的办事处后,当地负责人考虑到工地条件异常艰苦,将拥有本科学历的邹维纹安排在办公室从事行政工作。对于领导的爱护,邹维纹非常感激,然而在工作中一个念头不断涌现出来,“到工地去,到第一线去锻炼自己。”半年后,由于人才稀缺,领导询问他是否愿意去工地工作,邹维纹欣然赴命,“到一线工作更能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中冶当时承建的项目主要是供水厂、污水处理厂等水务工程,施工地点全部在远离城市的沙漠里,中午气温高达四十多度,户外施工条件极度艰苦。他每天奔走于工地的各个角落,汗水一次次地浸透衣服。
由于懂英语的中国工程师不多,邹维纹还担负起与当地工作人员沟通的任务。他有一些英语基础,但终究并非英语专业出身,为了更好地保证工作质量,邹维纹不但主动与当地人交流保证工作配合顺畅,而且还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英语学习。每天晚上大家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宿舍休息后,他却抓紧时间“啃字典”,钻研英文技术词汇。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他也深刻体会到学校所学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巨大差距。为此,他虚心向工地上的老师傅请教,发现问题,及时修正总结,实际工作能力迅速提高。那时公司规定,员工工作一年到一年半允许回国探亲一次。在尼日利亚工作的三年里,邹维纹的春节都是在办事处度过的,一盘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像带,他和同事们不知看了多少遍。回首往事,邹维纹感慨万千。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浓郁的乡愁,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进取心支撑着他。 “我从未羡慕旁人在国内坐在办公室享清福,年轻的时候有学习的机会,有吃苦的机会,都是在为人生积累财富。”
在尼日利亚、越南等国辗转工作之后,邹维纹于1999年从越南办事处调回北京,之后又奔波于东南亚、拉美等地。直至2002年进入清华求学,他已在海外漂泊、历练了整整十五个年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历经十五年,他从一名青涩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业务骨干,“不要在意眼前的得失,沉下去,才能浮上来。”
勤奋求学路,立志清华人
回国工作后,面临新的工作环境和需要,邹维纹迫切希望能回到学校,提升自己。2002年,经过悉心准备,他进入清华经管学院,攻读MBA。
清华严格的课程出勤要求、生动的案例教学、残酷的考试制度和教授们严谨治学的精神彻底打破了邹维纹当初对在职研究生学习的轻松想象。“必须拿出真功夫,拼一下。”已阔别校园15年的邹维纹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他以一股韧劲儿同时承担起工作和学习的重担。由于工作需要,邹维纹经常到东南亚、拉美等地出差。为了有效利用时间,每次在飞机上,他都坚持阅读半本书甚至一本书。在飞机上读书、做笔记的习惯,他一直保持至今。MBA的学习将近一年时,公司决定派他去香港,负责中冶海外工程公司在香港的全面业务。面对更大的工作挑战以及长期的异地工作,他曾考虑延期毕业。为了不耽误来之不易的清华求学机会,一番权衡之后,他决定转到437必赢会员中心深圳研究生院的MBA班学习。在深圳班求学的两年里,往返于深圳与香港两地,每个周末课程结束后,他筋疲力尽地回到香港家中,已是深夜十二点以后,再辛苦,他也都坚持了下来,保持了全班最高的出勤率。即使出差在外,他就用邮件的方式提交课堂作业和小组讨论作业,不落下一次。在妥善处理好繁重的工作任务的同时,邹维纹以惊人的毅力和体力,顺利完成了MBA学业。
回忆起这段历练,邹维纹谈到更多的是收获。在清华的北京和深圳两个校区学习,经历两地不同的经济和人文环境,他积累了更多的师生资源,也在多方面了解和见证了清华人的点点滴滴。清华的老师学贯中西,严于律己,陈章武、韩秀云等老师都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在传授专业知识,更是在传递精神的火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激励着无数的清华人追求卓越。每当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都会想到这八个字,想到清华的老师和同学。”
企业谋转型,创新促发展
2006年9月,为适应海外市场发展的新形势,扩大海外市场份额,中冶集团将主要负责海外业务开发的原中冶集团海外工程公司从集团拨离,组建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限公司,邹维纹担任董事长、总经理。丰富的海外工作经验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他迎接新的挑战奠定了基础。邹维纹不断实践着在MBA课程中所学的管理方法,审时度势,稳中求变,带领公司员工,锐意开拓。经过五年的发展,中冶海外已经从单纯的对外窗口型公司成长为国际化的工程管理公司。海外市场从最初的非洲、东南亚扩展到拉美和澳洲;项目规模从数百万美元扩大到数十亿美元;业务模式由过去单凭成本优势、以劳务输出为主,转变为依托资本优势、整合集团资源,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针对性的项目管理服务。
邹维纹深知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在掌舵中冶海外的过程中,他不断思考,将“探索和实践世界最前沿的工程总包管理模式,扩充产业广度、钻研技术深度,建设世界一流的工程服务型公司”作为中冶海外的战略目标。中冶海外首次将EPCM项目管理模式应用到“澳洲China First动力煤项目”并成功复制到其它项目,将过去单一的“项目承包”改变为高端的“项目管理”。(注:EPCM项目管理模式,即设计采购与施工管理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是指承包商全权负责工程项目的勘探规划、设计、采购、采矿、冶炼、及施工阶段的管理,这是一种国际先进的工程总包管理模式。由于它对工程承办企业的总包能力、技术和管理综合水平的要求较高,因此EPCM模式在国内尚未得到推广。)
邹维纹还依托集团优势,以资源整合为杠杆,撬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深知,单凭中冶海外仅有的100多名员工,要想承接数十亿美元的国际项目,必须充分调动中冶集团多家设计院、以及施工、采矿、冶金、设备制造等下属企业的资源,同时发挥中冶海外自身的营销、商务谈判及项目管理特长。值得一提的是,在国资委、发改委、商务部等国家部委的指导下,中冶海外牵头,联合了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煤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几家央企,进行了总投资额达数十亿美元的澳洲矿业项目的谈判,成为我国大型国有企业优势互补、跨部门合作、开拓海外市场的极佳案例。
面临国内人力资本优势的逐渐消失,面对世界各地复杂多样的技术、市场、商务和社会环境,邹维纹还积极推进 “属地化”管理战略。在包括香港、印度、东南亚在内的项目所在地,中冶海外大胆吸纳当地的中、高级管理人才,积极培育国际化项目管理团队,为公司迅速打开国际市场,提升项目管理水平铺平了道路,并实现了企业与属地在资本、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化联合;项目所在地员工的积极性、归属感和工作效率也显著提高。在大项目的攻坚中,他同时强调中冶海外公司内部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在澳洲矿业项目艰苦的谈判过程中,邹维纹果断决定把香港团队的中坚力量调到北京,充分发挥了香港团队的英语优势和北京团队的技术特长。整个谈判历时21天,有时为了某个关键字的敲定要花上2到3个小时,邹维纹和他的团队的专业精神深深打动了合作伙伴。
“五载树辉煌,海外谋发展,用心铸世界,智慧创未来。” 在邹维纹的带领下,中冶海外已成为中冶集团开拓海外市场和推广集团品牌的先锋。作为清华MBA校友理事会的理事,邹维纹怀着感恩之心,始终关注和支持着母校的发展。作为一名清华人、一位工程领域的建设者,邹维纹不断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用每一个优质的海外工程,为树立国有企业的品牌形象奋力前行。
采访时间:2011年11月4日14:00-15:00
采访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28号中冶大厦29层
采访:荀多多、王万忻、王东
撰稿:王东(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