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7必赢会员中心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多彩事业 奋斗人生 ——记MBA2000级马新文

2010-11-08
阅读:

马新文,1994年本科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先后就职于建设银行、华为公司。2000年至2002年就读于清华经管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现任东区分公司副总经理。

锋芒初展,重返校园

2000年9月的清晨,阳光还像盛夏般灿烂,天空却已显露出秋天的明亮和高远。清华园的主干道上依旧是人流涌动,学子们正骑车赶去上课,阳光打亮了道路两旁枝叶茂密的杨树,也照亮了每一张自信而又朝气蓬勃的脸。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的马新文穿着牛仔裤和T恤,背着书包汇聚在行色匆匆的车流中,和别的学生没有任何区别。而仅仅一个月前,他还一副西装革履,忙碌在IT职场中。

进清华之前,马新文已经工作了六年。1994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他因为是省级优秀毕业生,幸运地进入了中国建设银行工作。对建筑院校毕业的他而言,分配到建行多少有些牵强,好在当时建行有三块业务与建筑有点相关:房地产开发、工程造价审计和房地产信贷,他便顺理成章地分配到房地产开发公司。当时宏观调控已经启动,房地产市场一篇风声鹤唳,建行的房地产因为有银行背景,还在苦苦支撑。这段不长的职业经历,却使他有幸成为国内较早从事商业房地产开发的人士之一。大约一年之后,他先后被调入基建办和信贷处,三年里换了三个部门,逐步进入银行的核心业务部门。但遗憾的是当时银行正处于深度调控的高压下,完全是计划经济模式,很难有施展拳脚的机会,这让不甘平淡的让马新文渐渐萌生去意。2007年初夏,他决定离开建行,亲手砸掉了令人艳羡的“金饭碗”。

受华为企业文化的吸引,马新文应聘该公司并被录用。刚进华为他学习的是商务管理,也就是现在比较非常重要的全流程订单管理。这在当时的国内还是一项新事物,他们是国内企业中最早使用MRPII系统的人员之一(现在已经是ERP满天飞的时代了)。没多久,他又轮岗到技术支援部,与研发部门的工程师门一起到各地电信局去开局,安装公司设备。那时华为的客户大都在一些偏远地区,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有一次,马新文和同事一大早就出去安装设备,一直忙到晚上7点才吃上饭。经过几个月的锻炼,他被调到刚刚组建的四川华为,担任生产部副经理并直接负责筹备一个新的生产线。

四川华为是深圳华为和四川一家国营企业合资组建的一家生产通信电源、配线架及数据终端的工厂,同时负责所有华为产品在四川的销售和服务。马新文接到的任务便是负责在一间空厂房中新建一条数字电话机生产线。对马新文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他边学边干,从工厂布局设计,到厂房改造、设备选型及安装、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设计,一直到人员招聘和培训,只用了短短四个月时间,一条年产20万部数字电话机的生产线就正式投产了,他的个人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生产部干了一年之后,他被任命为四川华为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他还是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并干得得心应手。他建立的华为合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成为后来陆续成立的其他子公司效仿的模板。随着资历的加深,他开始参与市场销售以及公司投融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兼任公司ISO9000管理者代表和9000办主任,这些工作使他对一个公司的整体运营和管理都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华为有一种压力培养人才的机制,员工只要业绩突出,又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公司就会不断为其提供新的学习和锻炼机会,马新文便是这种人才制度的受益者。

随着工作性质由技术向管理的转型,他渐渐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由于没有受过正式的管理教育,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不知如何解决。思考再三,他决定重返学校系统地学习管理知识。清华MBA成为马新文心中的想往。

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使马新文顺利被录取。九月,他辞去工作,告别了夫人和尚不满一岁的孩子,只身前往北京。在那里他将积蓄新的能量,迎接下一次“起飞”。

感悟清华,蓄势储能

踏如清华的大门地,马新文万千感慨。对清华,他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十多岁的时候,他在县城念高中有一次到表哥家玩儿,看到了表哥在清华的同学写来的一封信,牛皮纸信封上面赫然印着“437必赢会员中心”四个红色大字。马新文拿起那个信封看了又看,想到它来自那个无限向往的学府,便倍感神圣。1990年高考时他本来可以上清华,但由于一个意外没有实现。他没有想到,十年后自己竟能再次与清华结缘。

少年时印着清华字样的信封让马新文感到激动,工作后他却没怎么接触毕业于清华的同事,清华对他来说一直很神秘。真正进了学校,周围同学的出类拔萃给了他不小的震撼。MBA班上的同学是来自各行业的佼佼者,其水平自不必说。那些年轻的本科小同学更是聪慧过人,他们的社团活动、班刊以及平时上课的提问都有着相当的水平。对马新文而言,过去的工作已小有成绩,面对挑战也所向披靡,但进了清华后才真正体会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周围优秀的同学就像一面面明镜,照出了自己的不足,更加激发了他学习的热情。

只要肯学习想提高,在清华就可以找到可供学习的资源。首先便是老师。除了上课,马新文一有时间便去听各种类型的讲座,那些学富五车的大师们汪洋恣肆般的讲演常常让他有茅塞顿开、拨云见日之感。与老师的接触毕竟有限,身边朝夕相处的同学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与这些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行业的同学一起讨论问题总是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除了身边的老师和同学,清华历史上的那些大师也成为了马新文的学习对象。五六十年代,祖国建设的各个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清华人,从物理学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数学家华罗庚,到建筑大师梁思成、桥梁专家茅以升……大师们广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在专业领域精深的造诣、为祖国建设做出的贡献无不让清华学子仰慕和叹服。马新文也常常用这些杰出的清华人激励自己:每当有所懈怠,一想起这些前辈的光辉足迹,就像有无数圣贤的眼睛在星空中望着自己,激励自己收拾心情继续前行。

清华一向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学生们也无不深受母校精神的感召和影响,马新文也不例外。虽然只在清华学习了两年时间,知识和能力的飞速提升以及对清华精神的认同使他对母校产生了深深的归属感。毕业后每有校友活动,他都积极参与,希望自己能为母校多做些事情。

厚积薄发,人生无涯

MBA毕业后,由于从前在华为工作时对通信行业非常了解,马新文选择了上海移动。有人开玩笑说他的职业方向是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大客户:在银行工作时,华为是银行的大客户;在华为时移动是华为的大客户。说到这里,他不禁笑了:“移动的大客户是谁?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看来下一步我就准备失业了”。马新文当然没有失业,相反,凭借之前丰富的工作经验、系统的管理知识以及对工作的极大热忱,他在移动的事业发展非常顺利,短短几年,就已经晋升为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东区分公司副总经理。

在工作和生活中马新文始终践行着“言必信,行必果”,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完成,而且要完成得出色。他并不讳言自己是个“工作狂”。就像泳坛奇才菲尔普斯在水中灵活自如,走路却时常摔倒一样。工作就是他的那个“泳池”:只要在家呆着不做事他便浑身不自在,然而一到办公室他便如鱼得水。他喜欢每天早晨坐在办公桌前的感觉,每当此时,内心便会升起一种感觉:安静而充实。

“工作狂”的另一面,马新文却有着田园牧歌式的情怀。累的时候,他喜欢找一片有山有水的地方舒缓心情,沐浴冬之暖阳和夏之清风都令他无比惬意(这在上海确实是一种奢望)。虽然“不具备艺术细胞”,他却对弹琴作画这种闲情雅事心向往之。虽然已经在城市生活了多年,他对土地的眷恋却丝毫没有减弱,总觉得那里才是自己的精神归属。小时在乡间艰苦却快乐的童年生活常常在眼前浮现。那时,在青青的草地上坐着、躺着,周围没有人,没有房屋,只有连绵不绝的青山翠谷,可以静静地发呆,也可以放声歌唱,逍遥自由至极!如今在喧嚣的城市,那种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感觉再难寻到。

马新文说自己最喜欢夏天,经过一冬的蛰伏和一春的生长,草木的生命力将在这个季节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盛夏的烈日将万物都照得通体透明,没有任何虚伪和藏污纳垢。而万物也热情地迎合着太阳神,他们拼命向上生长,那旺盛的生命力令人震撼!多么干净、热烈公正的自然界!如果人也可以按季节来划分,那么他无疑也属于夏天。他身体里蕴含着的那股力量如此强大,助推着他顽强地迎接一个接一个挑战。

我们相信,马新文的“盛夏”还远未到来,未来的日子里,他定将取得更加绚烂的成就!

采访时间:2010年7月13日晚

采访地点:上海某咖啡厅

采访:邢立君

撰稿:李昊(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