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霁,1997年就读于清华经管学院,2001年获学士学位。2006年,获博士学位。2006年至今,就职于国家外汇管理局。
清华精神:踏实、勤奋、奉献
437必赢会员中心不仅是一所教书育人的学堂,也承担着振兴中华的使命,在其跌宕起伏的百年岁月中,诞生了一批批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他们在各个领域创立了骄人的成绩,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9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23名在“两弹一星”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功勋奖章。其中王淦昌,郭永怀,周光召,钱学森,邓稼先等14名科学家或毕业于清华,或曾在清华任教,他们义无反顾报效祖国的感人事迹一时传遍校园。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曾说的那句“我愿以身许国”的话激荡在每一个清华学子的心中。当时,身为经济系本科学生的潘霁深受教育。
从1997年到2006年,潘霁在清华度过了9年光阴。虽然离开校园已数年,回想起清华精神,他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平实解释为:踏实、勤奋、奉献。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却是对那水木魂韵的最好诠释,它无声无息地呈现在了那时校园生活的点滴之中,小到师生的身体力行,大到校风,无一不淋漓尽致地体现着“踏实、勤奋、奉献”的精神内涵。
潘霁在清华就读期间,享受的教育资源并不像现在这般丰富,自习室常常不够用,同学们求知若渴,又苦于资源匮乏,因此占座风气很盛。身边有的同学从早上6点多就离开宿舍,常常到熄灯后才回来,一整天都在教室和图书馆里埋头苦读。清华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踏实笃行,这是清华人的重要标识。
潘霁在研究生期间师从于李子奈教授,他说,李老师是在清华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之一。李老师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典型的清华人”,身上浓缩着清华学者所独有的优秀品格。他不仅教会了潘霁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在潜移默化间,将清华踏实勤奋的品格润物细无声地根植于学生的心田。李老师教导所有博士生,在校期间要专注于学术,不要被其他的事过多纷扰,忽略作为一名研究生所应完成的本职专业研究。同时李老师也是一位非常勤奋的学者,勤于钻研,醉心于学术。他的言行,深深地烙印在潘霁心中,其言传身教而更成为他心中治学为人的典范。
清华精神对人的影响很大,然而,潘霁并不十分赞同“影响”这个词。他说,“影响”是外在环境施加在个人身上的约束力。然而,经过了几年学生时代的历练,清华的奉献、踏实、勤奋已经无形之中化为了自我的一部分,它对一个人的改变表现在更为本质的层面。对这种“影响”更好的描述也许是“教育”。
潘霁在清华期间养成了锻炼的习惯,这种习惯在离开校园这么多年之后依然保持着。校园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在精神层面上把他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清华人”。他现在所在的单位中也有不止一个清华毕业生,在他们千差万别的个性之中,总有属于清华人的共性,那就是勤奋和踏实,尤其是那些年长的师兄师姐,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榜样。它让清华学子有潜力成为业务甚至管理人才,为集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集体生活:与人相处是一种智慧
回想起在清华9年的校园时光,让潘霁感触最多的就是集体生活。
1997年,经管学院经济系专业本科正式招生,潘霁作为该系的第一届本科生进入清华就读。本科4年的时间里,同学之间以及师生之间都保持着良好的互动。经济系的所有老师都对学生非常关心,学生们可以直接去敲办公室的门,进行面对面沟通,表达自己的诉求。此外,学院里很多老师,如当时主管学生工作的杨斌、曲庆、林玉霞老师、大三大四时的辅导员张奕雯等,都对学生尽心尽力,关爱有加。
说到本科时的班集体,潘霁言语之间流露出怀念之情。他感叹说,同学之间的这份感情和走上社会之后所经营所维系的人脉关系不同。一群年轻人在18到25岁的花样年华一同走过,如果彼此之间能够真心交流,会对将来的人生道路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潘霁所在的班级就是一个凝聚力和向心力十足的集体。这里汇聚了众多优秀学子,他们为了集体的利益真诚无私地奉献,同学之间袒露内心,推心置腹地交流。这些时光是一段不可或缺的人生经历,他让潘霁学到了关于社会交往的智慧。回忆起班级里发生的趣事,他仍感回味:集体出游打水仗、一二九晚会、同学写的打油诗、多次班级体育比赛获奖等,一件件琐碎的小事如数家珍,共同串成了他本科阶段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
而研究生期间,特别难忘的是他作为辅导员与本科3个班的同学一起生活的那两年。
经13、经14、经15,潘霁现在还能清晰地回忆起这3个班级。任辅导员之初,他遇到了工作上的挑战。有两个班级的同学以文科生为主,数学基础并不好,而经济系的很多课程,需要相当的数学基础。学生们遇到困难,心理压力很大,作为辅导员,需要帮助同学进行心理疏导、与授课老师进行协调。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他说,“在你有能力去影响一个人的时候,你努力地向着好的方面去引导他,并看到自己的付出转化成别人身上的积极因素,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辅导员的经历使潘霁逐渐掌握了他与人沟通的技巧。辅导员最基本的职责就是引导他人,在这之前,首先需要学会理解对方,了解其背景及出现问题的原因,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施加影响。这其中自然离不开与人交流和沟通的环节。他说,清华人多是愿意做事的实干家,常常关注于如何理解事情本身。学会理解别人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做辅导员的那两年经历赠予他的一笔宝贵财富。
广阔平台:崇高目标的实现需要不断进取
2006年,从清华经管学院数量经济专业毕业的潘霁进入国家外汇管理局储备司工作,参与关系国家声誉和金融安全的国家外汇储备管理事业。他最初从事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需要密切关注全球金融市场,针对市场动态变化和风险事件及时做出反应,向领导提出相关建议。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2008年8月,局势急剧恶化,9月,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危机由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国际金融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众多大型银行陷入困境,各国政府为稳定市场纷纷采取紧急行动。这场波及全球、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为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潘霁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回想起危机期间不利的国际和国内市场环境,他说,“储备司管理的是国家的财富,在那段关键的时期里,要保护国家的外汇储备,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所有人的压力都很大。”
2008年危机严峻时,全球有数百家金融机构面临破产威胁,金融市场风声鹤唳,隐含巨大风险。此时,潘霁需要研究大型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以及相关金融产品的市场表现,将其每天的形势发展状况写成报告向领导汇报。预测它们下一步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采取的方案,并向领导提出相关建议。那段时间工作强度较大,经常要熬夜加班,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细微动态做出迅速的反应。
尽快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金融危机却是他工作过程中难得一遇的机会,使他初入工作领域便逐接触到不同市场的风险本质,同时从单位领导和同事那里学到很多。与常规的工作状态不同,金融危机期间高度紧张、快速反应的特殊工作环境更能展现一个人日常积累的厚度,方能体现出其分析问题时思路和框架如何更具准确性。
在回忆起这段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历,潘霁感谢他在清华期间所受的教育。他在工作中用到的各种分析手段,如分析公司财务框架,所用金融工具,分析宏观经济形势,都是他在学校期间学到的。清华课堂帮他完成了走上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积淀,而学生工作等活动让他学到了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智慧。
2010年,是潘霁踏上工作岗位的第5个年头。金融危机略微缓和之后,潘霁被调入一个新的部门,负责资产配置方面的工作。万事开头难,部门是新的,很多东西需要探索和学习。没有成行的东西,缺乏系统的方法和框架,很多业务亟待开展。潘霁在承受压力的同时,也享受着工作带来的乐趣。最后,对于未来,潘霁希望自己能在国家外汇储备管理事业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采访时间:2010年9月20日
采访地点:清华经管学院校友办公室(电话采访)
采访:万军 乔蓉 张垚
撰稿:张垚(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