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7必赢会员中心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特色园区的开拓者——记MBA1993级李洪岩

2008-05-05
阅读:

特色园区的开拓者

——记MBA1993级李洪岩

李洪岩,MBA1993级,现任上海科技京城管理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初次相见,百忙之中接受我们采访的李洪岩,给人以稳重朴实的印象。寒暄落座之后,他首先做了一番自我介绍。

1989年,从黑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李洪岩来到了牡丹江市国营桦林橡胶厂工作。此后他从一名普通员工做起,最后成为桦林集团资产经营部副部长、桦林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副总经理,走过了十余载的人生道路。九十年代初,正值市场经济刚起步之时,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缺乏管理意识以及管理人才,因此去全国最好的经管学院读书成为了他最大的愿望。1993年他终于考入了清华,开始攻读MBA。那时,李洪岩已经成家,并且已是孩子的父亲。读书深造虽然很辛苦,但他却精神饱满,锐意进取,总是想方设法多听一些报告和讲座,多吸收一些知识,多接触一些在企业中有影响力的人物,着意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时,他还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当年,为了选择更好的机会,他也曾反复权衡,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取舍,毕业后他决定返回桦林橡胶厂就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回去以后,他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不仅给中层以上干部开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讲座,还参与了厂子从最初重组到后来上市的全面改制过程。2000年6月,他来到了上海,开始出任上海科技京城管理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构建特色园区

做完自我介绍之后,李洪岩话锋一转,介绍了他现在所在上海科技京城管理发展公司的发展历程、战略定位以及业务发展状况。“上海科技京城座落于繁华的北京东路,1998年9月由上海市政府正式命名,其功能定位由最初的商务办公楼转变为大型主题科技园区。是上海新黄浦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公司……”。从他平实的言语中,我们已经可以对科技京城窥见一斑:从招商看,这里对于进驻企业规模大小没有限制;从入驻企业类型看,个体工商户、个人投资公司、合资公司、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留学生创业企业等不一而足;从公司自身业务看,核心部门、核心机构是内部直设的,重点在房地产开发与服务,背后涉及诸多部门和人员的配合。公司目前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将电梯、保洁、卫生等专业服务外包,选择社会上专业的服务机构进行合作,服务人员多达五六百人,公司内部仅几十个员工,人员精干。其战略是巩固核心资产竞争力,将边缘资产委托他人经营。

当年,在论及全国各种开发区、科技园区时,李洪岩将其概括为全国的开发区、科技园数以万计,但存在的共性问题是“散小弱乱差”五个字。然而,在上海科技京城园区如何管理以及如何打造独特的经营模式等重大课题面前,他坦言:既无前车之鉴,又无他山之石。后来,结合在清华所学知识加上自身摸索,才逐渐产生了整个园区建设发展的总体想法和规划蓝图。针对有人提出在上海黄金地段能否搞科技园的疑问,他的回应是,关键在于自身定位,并且需要在三方面下功夫:发展特色经营,树立品牌形象,与当地的产业政策有机结合。事后证明,历经三载,科技京城成了全国唯一一个以集成电路设计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在从楼宇经济向科技产业转化的过程中,科技京城的园区产业化优势凸显在三个方面,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自身特色:一是为入驻科技京城的企业、创业者提供一流的服务平台,在此平台上,企业重大经济活动、资本运作、市场运作,包括公司注册、年检、技术产权转让与交割、产品鉴定、人才配置等,都可在园区内解决;二是建成了上海乃至华东地区最大的电子元器件物流中心,迄今,我国最大的电子元器件销售商赛格电子市场已集聚近千家电子元器件厂商及合作企业跻身园区内的赛格电子市场设摊;三是造就品质卓越、驰誉世界的“中国芯”,如全球第二大芯片供应商、台湾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威盛电子就先期租下了科技京城G区6楼2000多平方米场地,又如集成电路设计创新项目专项资金计划,则带动社会投入了1.2亿元,帮助41家芯片设计企业圆了梦。实现了一系列转变之后,科技京城的出租率由建成之初的不足5%大幅攀升至95%,入驻企业近2300家,园区所实现的税收由2000年的5500万发展到2004年的5.07亿,5年时间实现十倍的增长。

稳步经营开拓

早在2005年,李洪岩就已将“上海科技京城”这几个字注册了商标,欲将其打造成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园区品牌。历经风风雨雨,他始终致力于以创新来提升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比如,他曾专门建立一个日本软件外包公司的小园区“上海科技京城申联软件基地”,吸纳那些曾在日本留学的回国创业者,当看到他们的软件企业因规模受限而举步维艰时,他召集相关负责人开座谈会,力促创业企业合并,以扩充实力,此举迅速解决了这些创业者的困境,产生了巨大反响。事实表明,合并构建发挥出了强大威力,堪称这次创新之关键。

站稳脚跟后,为了突破瓶颈,2006年李洪岩带领团队走出上海,在浙江嘉兴成立了上海科技京城嘉兴高新技术产业区,还准备在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如法炮制。当地政府积极配合,复制科技京城这一品牌的愿望相当强烈!逐渐清晰的经营模式充分体现出他务实稳健的商业风格:站在房地产开发角度看,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嘉兴,以园区模式介入,成本都相对低廉;从经营角度看,目标确定为从园区到社区再到城区,在此过程中可逐步提升自身的资产价值;从战略布局看,以上海为中心向外埠辐射,由城里向城外拓展,首先融入长三角地区,力图最终在全国各地打造新型富含科技底蕴的园区。“以科技作为助推器,结合当地特点是关键”,他举例说,“上海是中心城市,政府对科技企业一贯大力扶持,我们在这个‘头脑之都’,重点放在为科技企业的系统集成、芯片设计以及软件开发提供服务。但在嘉兴,就需要更多地与生产相结合。其地理位置以及我们的发展战略决定了这一点。”显然,李洪岩已经形成了突出重点、稳健创新、适时调整、因地制宜的园区发展思路。

经营重在管理

现在,董事会每年都对李洪岩进行考核,指标就是一年下来的净利润、费用成本支出以及管理目标等。他认为,管理能力体现自身价值,管理者对此不容忽视。在谈到管理经验时,李洪岩感慨地说,自己在清华读书虽然只有两年光阴,但却有质的飞跃:弄清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如何培养,客户需求应到哪里去寻找,这是脱胎换骨般的理念嬗变。

他认为,管理是一门科学,撇开众多原理,其精髓在于:确切指出哪些方面是可控的并且如何进一步量化;告诉人们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控制流程、环节才最为有效;在理论上解决如何进行考评、统筹、优选,才更有助于提高绩效、收益,降低费用开支,控制成本。作为基础性学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离不开管理。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章条例,企业内部非但人浮于事,无公正可言,甚至还可能会出现失控局面;如果没有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相关机制,企业就会回到当年的“大锅饭”时代。因此,企业在经营中必须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机制,大到决策机制、防范预案等,小到内部协调、沟通机制等。他举例说:“公司目前考核机制分为两类:一类在一线部门,有经济指标和管理目标,都签有责任书;另一类在二线职能部门,需要充分配合一线部门,提供战略保障,也有考核指标。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在我们公司一向受到高度重视。”

然而,管理同时又是一门艺术。李洪岩深有感触地说,人的理性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不是机械的,企业的奖惩制度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激发人的积极性,但不可能涵盖全部。奖励、升迁等存在边际效用,在什么条件下,在多大程度上起多大作用,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反过来,员工发挥出自身潜能并非朝夕功夫,物质刺激也不是万能的。他认为,其一,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是将心比心、宽人责己的待人处事艺术。作为管理者应该明白属下的所思所想和真实需求,关心关爱他们,使之放下包袱,轻装前行。他经常开导员工,在精神上鼓励他们:“工作中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苦恼工作是一天,快乐工作也是一天,那么为什么不快乐地工作呢?”。其二,管理又是高屋建瓴、审时度势的领导艺术。管理者既需要把握全局,又需要明察秋毫,掌控全局时不可过于笼统,明察秋毫时又不可“不见舆薪”,最重要的是区分轻重缓急:对于潜在的隐患或者可能影响全局的细节应洞若观火,及时处置;对于突发事件,要心若止水,沉着应对;对于已经蔓延的事态,应削弱其影响,而非火上浇油。在许多情况下,需要管理者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失当是难免的,但不能使局面失控。其三,在用人方面,管理是科学度量、合理调度的艺术。哪些人适合做部门负责人,哪些人适合做某方面的业务骨干,都需要有一个基本估计;而每次岗位调整都需要在准确判断的前提下“动止得法”。

弘扬清华德育

对于管理者而言,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做人。李洪岩是在清华读书期间对此产生深刻领悟的。他回忆说,清华的校风与师道尤其值得称道。校园内学生们大多积极上进、严谨扎实,而且相互影响,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日积月累与代代传承的优良校风;而清华老师在为人师表、治学严谨、无私奉献、身体力行和以德育人五个方面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清华十分重视德育教育,将做人放在首位,其次才是做学问。做人突出表现为一个“厚”字,做学问则突出体现为一个“纯”字。

“厚”即宽厚,其核心是诚信,还包括谦逊和忍让。市场经济以诚信为首,这是建立合作关系与知名品牌的基础。社会上MBA毕业生很多,即便是清华MBA毕业生,在个人修养、素质、学识方面,也都各有优劣,各有千秋。因此,任何人都需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后,自身能力、才干的施展与发挥必然存在一个获取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会充满艰辛甚至可能遭逢一些误解和委屈,没有对事业的赤诚执著,没有足够的忍让克己是很难坚持下去并做出成绩的。对于企业家来说,这种“厚重”还更多地体现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将个人、企业的发展与员工、客户、业主、股东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在满足企业经济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多地去创造社会效益。

采访即将结束时,李洪岩意味深长地说,清华所提倡的人生奋斗精神全都浓缩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的校训当中了,其实,每一位从清华园走出来的学子都应认真体会这八个字的深刻内涵。访谈意犹未尽,李洪岩的许多事迹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采访时间:2008年1月25日14:00—16:00

采访地点:上海科技京城

采访:安静 万军

撰稿: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