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7必赢会员中心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方方:香港是我的第二故乡

2006-08-14
阅读:

「任何一個城市都有生命週期,和人一樣。香港也不例外。」摩根大通證券(亞太)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方方這樣形容香港。

從清華到香港

方方是安徽蕪湖人,1984年考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當時的院長就是朱鎔基。89年畢業。由於八九事件,那一屆畢業生畢業大多受到影響,方方又是學生會主席,畢業時的命運卻意外平靜。那一年他留校做學生工作,在教研室寫寫文章,十七年後的今天,他說,那兩年時間給了他一個緩衝的機會。「補習少了學分的英文課」。

十七年後的方方,已經是摩根大通(亞太)有限公司的董事總經理。在香港這個以中環價值為核心價值的城市,他的辦公室位於中環核心地帶的高樓上,接受訪問時,透過環型會議廳的落地玻璃,可以遠遠看到窗外的水泥森林、海港和山,一切很安靜。 「我的職業生涯主要在香港,香港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從事的行業在這裡最活躍。」談及事業,方方每句話都緊扣住香港來說。在他看來,香港作為一個資本市場,主要價值,就是作為聯絡中國高速發展的經濟和整個世界的紐帶。「世界向中國腹地的投資,都以香港為基地。」

方方和香港的緣分是從1993年開始的。那年他剛剛從美國的大學畢業,進入華爾街美林證券國際投資銀行部工作。那年中國企業開始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第一批H股在香港上市。因為有中國背景,方方被公司派遣來香港介紹綠鞋期權。他從紐約飛來香港後,一天一夜沒睡覺,把綠鞋期權的情況寫清楚,美林證券的同事以此跟香港聯交所溝通。

初戰告捷,從此方方就在香港安家立業了。1997年,北京市在香港成立北京控股,方方又從美林證券轉到北京控股工作。

人啊,錯誤都要自己犯

算起來,方方來香港將近十二年了,這十二年正是香港大起大落的傳奇歲月。「我親身經歷了香港的起伏。93年至94年是第一輪投資中國的高峰,不久後國家就開始宏觀調整。97年又是高漲,隨後就是金融風暴。」在安靜的會議廳,方方語氣平靜地回憶起當年在那場席捲亞洲的風暴中的遭遇:「98年那會兒,金融資產大幅縮水,公司業務大幅萎縮,房地產掉價很凶。我又剛剛置產,心情很不好。但那也是非常好的經歷,人啊,錯誤都要自己犯,那對自己的職業發展也有好處。」

事過境遷,香港已從金融風暴中走出來,方方說,他認為這座城市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經過金融風暴後,反而上升了。「這和香港自己的優勢很有關係,和這裡的資訊優勢有關。」

今年香港流行一句話是「邊緣化」:有人擔心中國內地制定新的五年規劃後香港將被邊緣化。方方說:「任何一個城市都有生命週期,和人一樣,香港也不例外。其實現代最早的金融中心是倫敦,後來變成紐約,八十年代一度轉到東京。香港的機會在於用好中國,賺快錢的機會不是總存在,從前那種投機性的〔金童〕(低學歷,靠做地產經濟快速暴富的人)已經成為過去了。要認識到掙快錢的機會越來越少,才不會被邊緣化。」

若即若離的第二故鄉

工作生活了十二年,方方對香港也不盡是溢美之詞:「香港作為一個社會的發展,有好的地方,也有社會體制不成熟的地方。比如說,本地治港人才素質不高,優秀人才都經商去了。公務員在研究和執行時缺乏有社會基礎的決策。」

因為對香港社會有自己的看法,他在九七前想過做金融之外的事,說來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竟然一個是垃圾分類,一個是呼籲建設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已經有一個了,但垃圾分類直到現在還毫無規劃,這也是這個城市距離國際大都會的距離。不用說,這兩個願望,他都壯志難酬:「當時就覺得需要有人來做這種事啊,感到香港這個大都會怎?就不具備這些基本要素呢?後來想,還是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行。做這些事不是最好的花時間的方式。」

現在方方花時間的方式,就和這座城中所有典型的職業經理人一樣,緊張和休閒都滑入了一條軌道。休息時帶著孩子爬爬山,遊游泳,去俱樂部吃飯,偶爾體聽音樂;上班時忙得分身乏術。他坦言:「現在事業進入了高峰期,不但有業務壓力,還有了管理的責任。完全沒有那麼多時間去從事其他事。我想,可能隨著人到了另一個階段事情可能會更多。不過高興的是交了一批很好的朋友。」

目前他在社會上還擔任中華總商會的職務、香港青年聯會常務董事,聽說還是在港的清華同學會會長。

比較遺憾的是他自己覺得還沒有進入香港社會最主流的群力體面。我問他會不會說廣東話,他說只能聽,還說不好,因為工作上大多是以英語和普通話交流。另一方面,每次到了假期,就帶上家人搭飛機出外渡假,香港本地好多地方都錯過了。雖然香港是方方的第二故鄉,但總有些若即若離。

結語

再讓時光回到十五年前,大學畢業兩年的方方,還在準備出國深造。在清華大學的教研室「補習」了兩年英文,就等著西風吹起,便可以揚帆出海了。他在美國攻讀的是MBA學位。MBA學位在現在已經很普通,但那時候並不為中國人了解。方方告訴我,在他做決定前,MBA在中國的情況並不樂觀。「八十年代中期,第一批公派MBA回國後的境遇很不好。我記得我們地方報紙還有一篇報導,題目大概是<56個MBA的命運>之類。據說很多人被分配到鄉鎮一級的行政機關,沒多久就銷聲匿跡了。」所以他就做了兩手準備,一邊等待MBA的消息,一邊申請PHD。

天助自助之人,方方在最後一分鐘收到了好消息。直到那時,「我完全沒有投資銀行的概念。」

沒概念的不單是方方,走之前有人和他聊天,聽說他要讀工商管理,很善意地反應說:「好哇,回來了可以來工商局工作!」

短短十五年,方方已經變成了一位成功的職業經理人。而中國,也從一個不了解MBA為何物的國家,發展成國際資本市場重要的一環。

十多年的經歷,以香港這個點為樞紐,許多人和這個國家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特约记者: 张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