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企业兼并收购业总体上呈蓬勃发展的态势。贝尔斯登财务部门的主管杰罗姆·科尔伯格是该行业的能手。20世纪60年代,他长期为各类公司提供兼并收购咨询和代客户募集资金服务,以丰富的工作经验为基础,他探索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
科尔伯格的致富新路的第一步是,与被收购企业的管理层合作,在收购过程中,让被收购企业承担大量的新债务,通过让这些被收购企业承担占收购价格90%的债务来支付收购费用,贝尔斯登只需承担10%。由于贝尔斯登开出的购买价很高,被收购企业往往都会愿意接受这种安排。
该致富新路的第二步是科尔伯格的偿还被收购企业债务的妙计。他让被收购企业用处理资本支出的方法来处理这些债务,即通过折旧税收筹划,将这些债务视为从利润中扣除的营业费用,从而大大地减少了应缴纳的税款,用本应上缴政府的税款来偿还这些债务。这样,即使被收购企业的价值没有变化,贝尔斯登的权益也会随着被收购企业所负债务的减少而增加。此外,科尔伯格还通过节流、裁员等方式进一步削减企业开支,创造更多的现金,尽快偿还这些债务。
该致富新路的第三步就是尽快(通常是4-6年内)将被收购企业售出。
科尔伯格的致富新路在实践中卓有成效。1973年,贝尔斯登用440万美元收购了Vapor集团,6年内,该集团为贝尔斯登创造了12倍的回报。1975年,贝尔斯登收购罗克韦尔的一个子公司,得到了21倍的回报。
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美国的企业兼并收购业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先是叫杠杆收购,后来改叫管理收购,最后又改称私募股权投资。
2008年6月,在私募股权投资业的行业会议上,私募股权投资业的巨头、凯雷集团的创始人戴维·鲁宾斯坦认为,私募股权投资业已经是美国经济活力的重要来源,它提高了美国企业的效率和产量;私募股权投资业对近20年来美国经济的增长和革新做出了巨大贡献。被收购企业协调了所有者、管理层和员工的利益,体现了资本主义的优势;被收购企业为养老金创造了高回报。同时,鲁宾斯坦还预言,2010年后,私募股权投资将进入黄金时期,资金将更充足,资源将更丰富,将得到更多的政治庇护。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将加入主流行业,成为促进发展、提高生产力、恢复经济的基础行业。
2011年初,道琼斯公司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010年并购活动比2009年增多。2009年的并购案为381宗,融资208亿美元;2010年并购案为445宗,融资339亿美元,2010年并购案宗数比2009年增长17%。不少美国业界人士欣喜地将企业并购案宗数的增长视为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的一个表现。
私募股权投资业的确是美国经济活力的源泉吗?在美国,不少有识之士对此心存疑虑。
美国前财政部长尼古拉斯·布雷迪曾这样说:被收购企业的股东们可能带着杠杆收购创造的巨额利润逃跑,企业的员工、债券持有人和企业所在的社区却可能受到负面影响。如果为了偿还贷款,企业被迫削减开支或出售某些部门,就可能使部分员工失业;而员工失业又会对所在社区产生不利影响。如果任由其发展,可能会酿成恶果。2009年1月,布雷迪又指出,与20世纪80年代他在任期间相比,这批“野蛮人”并没有改过自新。他们依旧征收大笔前端费用,不论收购项目结果如何,都能“逍遥法外”。
乔西·柯斯曼曾长期从事企业并购的采访与报道,他坦言自己也曾有加入这个行业的热切愿望,但是,多年的调查和研究让他看清了这个行业的真实状况,并认清了这个行业的本质。在充分了解私募股权投资运作方式的基础上,他写出了《买断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如何引发下一轮大危机》一书,向普通大众介绍该行业,警示人们重视它对社会不容忽视的危害。
柯斯曼将自己要写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他回顾了美国私募股权投资的由来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危害;在第二部分,他通过自己调查的一些被收购企业在被收购后经营状况的变化,来证明私募股权投资对美国经济实体所造成的真实影响;在第三部分,他披露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欧洲的发展,对金融业的渗透,以及对全球经济可能造成的严重危害。
柯斯曼对企业并购的论述是建立在他对美国及欧洲许多并购实例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的,这些实证资料涉及许多企业。有的企业在被并购后,经营情况好转了,例如,20世纪90年代被并购的通用器材公司;但大部分被并购的企业经营情况都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例如,因被并购而降低客户服务水平的Weiss医院、通用电话电子公司;因被并购而哄抬价格的丝涟、席梦思床垫生产公司;以及在被并购后削减开支的Mervyns连锁折扣零售店、华纳唱片公司和汽车零件生产商C&A公司等等。
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柯斯曼就美欧等国家的企业并购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柯斯曼对该行业多年近距离观察所得结论是:私募股权公司几乎都是通过压榨、伤害被收购企业的员工的利益牟利的。被收购企业则通过降低服务标准、哄抬产品价格、削减成本,筹集短期的收入,然后用于再贷款,并为私募股权公司派利。
柯斯曼的调查证明,美国的并购业对美国经济并没有起到像戴维·鲁宾斯坦所宣称的积极效果。除少部分私募股权机构致力于被收购企业自身的发展外,大部分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采用的是与科尔伯格类似的资本运作方式,置被收购企业于不顾,将攫取利润为第一要务。它们通常都会在收购之后迅速更换管理层,引进自己的团队。由于对被收购企业感情淡薄,新的管理团队往往会大力消减预算、解雇员工。私募股权公司一般只会支付收购价的30%-40%,其它资金则由被收购企业通过贷款筹集。私募股权公司让被收购企业来承担贷款的偿还义务,致使大量员工失业。随后,它们会设法在五年内将该企业转售。
柯斯曼的调查还显示,进入21世纪,收购企业的买家越来越少,IPO市场萧条,私募股权机构很难从被收购企业脱身。因为很多被收购企业的贷款方都没有对其提出任何绩效要求,这些被收购企业的大多数债务都将在2012至2015年期间到期,据估计,50%的被收购企业都将面临破产。柯斯曼提醒私募股权公司,要避免下一轮信用危机的爆发,它们就必须换一种方式经营被收购企业。
作为资深记者,柯斯曼很善于条理井然地安排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意思的表达自然又周到,对问题的阐述也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虽然,并购活动专业性很强,个案复杂又差别很大,柯思曼却叙述得清晰又有趣,想必与他长期的专注研究不无关联吧。
本书中有翔实的调查资料和有理有据的论述,可作为经济管理部门决策者的借鉴;可作为商学院的公司并购方面的教学案例;也可作为对美国私募股权投资业有研究兴趣的学者的参考文献。
徐璐撰稿
《买断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如何引发下一轮大危机》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年10月第1版
作者简介
乔西·科斯曼,曾任Mergermarket.com资深编辑、《收购快报》高级记者,现任《纽约邮报》商业新闻记者。
本书目录
第一部分 买断美国
第1章 私募股权投资的起源
第2章 又一轮信用危机
第二部分 杠杆收购策略
第3章 降低客服水平
第4章 哄抬价格
第5章 削减开支
第6章 攫取利润
第7章 敲骨吸髓
第8章 正面的例子
第三部分 杠杆收购的影响
第9章 欧洲下一轮大型信用危机
第10章 入侵金融业
第11章 除恶务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