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7必赢会员中心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新书推介——《市场的麻烦》

2011-08-26
阅读:

 

“我认为银行制度给我们的自由带来的威胁比现役部队还要大。”托马斯·杰弗逊两百年前对银行制度的忧虑,现今依然困扰着人类。在全球化时代,银行以及其它市场的麻烦已不再局限于一国境内,而是会波及整个世界。

2007年,美国金融市场的崩溃使全球经济体系都陷入了困境,到2009年中期,几乎没有哪个主要国家未受其影响。全球大部分家庭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影响,忧虑积蓄、退休金、房子与工作的安全;较为正面的影响是,人们或多或少地增加了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对于学识渊博的某些经济学家们来说,这次经济危机为他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契机。诸多研究成果中,不乏可读之作,罗杰·布托的新著《市场的麻烦》就是其中一例。

 

罗杰·布托曾任汇丰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他也是英国经济学家。

在《市场的麻烦》一书中,从资深金融业从业者的角度,他剖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业的真实状况,尖锐地指出了其中的弊端,并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另一方面,他又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探讨了亚洲国家的顺差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反思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决策、经济发展及2007年经济危机的相关性;指出了西方国家在经济与金融的研究和教学中长期存在又被长期忽视的重大缺陷。

2007年的经济危机是否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已经走到了末路?这是被广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布托的观点是:从全球来看,当前有多种形式的资本主义:美国部分自由而部分严格管制的资本主义、英国以金融为主的开放资本主义、法国和德国的官僚资本主义、斯堪的纳维亚的福利国家资本主义、俄罗斯的强盗式资本主义、新加坡的管理型资本主义。他认为,不必因为此次经济危机就摒弃资本主义,而是要积极对其机构及运作进行改革,比如,改革整个银行体系的结构,并限制其薪酬制度。他认为,所有成功的经济体的特点都是每个人努力创造财富,并且造福全人类;不成功的经济体的特点都是每个人都致力于从别人那里分得更多的财富。若要避免此次经济危机重演,需要对金融体系实施有效的限制,并进行更为广泛的公司治理。如果对资本主义进行了自我拯救式的改革,并将经济学从失败的教条科学家手中解脱出来,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包括经济学家在内,都会有一个可持续的、繁荣的和安全的未来。

罗杰·布托长期悉心观察、反思全球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有多部著作面世。

1996年,布托在《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中指出,全球将会面临低通胀率,同时伴随着较高水平的经济增长和低失业率。并且,低通胀会持续很多年。同时,他还认为,虽然很多人将中国的崛起视为一种威胁,但实际上中国却是创造财富的主要源泉。

2003年,布托在《不劳而获的金钱》中指出,虽然很多人都因房价上涨导致的财富增加而欢欣,但这实际上是一种陷阱和错觉。资产泡沫破裂还会波及整个金融体系。

《市场的麻烦》可视为作者在这些研究基础上的后续研究成果。

 

 

该书的可读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布托在本书中充分展示了他突出的批判性思维特质。

布托认为最应该为2007年9月的经济危机负责的是经济学家们,这些教师、思想家们传播的部分思想才是引起这次经济危机的根源。

这些经济思想包括:市场是万能的;市场是有效的;不必关注银行贷款的水平和结构;经济泡沫是不存在的;在经济事务中,人总是理性的;不应该允许中央银行对经济进行调控,而应该用详细地条文对其进行管控。

这些经济思想不仅在西方国家的大学和商学院中广泛传播,还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政府、中央银行、上市公司、证券公司、投资者和评论家的认可,并将对这些经济思想的质疑视为禁忌。

这些经济思想,经由给政党或政治活动捐助大量政治献金的大金融公司或公司高管,渗透到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据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美国25家最大的发行次优级抵押贷款的公司10年来共花费了3.7亿美元用以游说政府和支持总统竞选,以求政府减少对它们的行业管制。

对于这些糟糕的、所谓的经济思想,保罗·克鲁格曼新近曾指出,宏观经济学过去30年的绝大部分都是“往好了说是相当没用的,往坏了讲甚至是具有破坏性的”。大多数理论经济学家发表于“学术”期刊中的大量文章,通常都是关于一些非常不相关的问题,思考很粗糙而且写作很糟糕,字里行间充满了术语,并且使用了大量数据,除了少数的专家,几乎没有人能读懂此类文章,甚至连他们都逐渐读不懂了。布托认为,若要拯救世界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根本上重新界定经济和金融的研究及教授方法。这一错误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纠正它需要很长时间,但不容延宕与逃避。只有改变这些似是而非的糟糕思想,才能将世界经济纳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作为经济学家中的一员,作者能这样大胆地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圈子提出如此尖锐批评,实属难得。他的智识与胆量使本书的一些思想令人耳目一新。

其次,本书体现了布托客观、公正的科学研究态度。

在2007年的经济危机中,中国以及其它亚洲国家被无端指责。以至于中国的国家总理温家宝公开澄清:“各国都在忙于指责那些借钱给他们的国家,这实际上是将问题搞错了。”

布托没有否认和回避,亚洲的崛起确实为西方社会消费的过快增长提供了资金支持。但他从更客观的层面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造成亚洲顺差状况的根本原因,也是引起2007年大崩溃的重要因素。此前,亚洲经济的繁荣引来了大量外资,1997年,外资撤出导致亚洲经济由盛转衰,货币大幅贬值,国内投资支出枯竭,失业率激增,消费大幅减少。当国内需求受到冲击时,受损严重的国家的经常账户逆差就开始变为顺差。这些顺差是由于这些国家国内需求的大幅下滑和进口的减少所导致的。在这些国家经济恢复增长后,大量的顺差仍然持续10年之久,究其原因,是这些亚洲国家或地区的决策者对危机的反应使然:他们看到1997年金融危机时挤兑所带来的破坏性,决心不再重蹈覆辙,因此,决定在经济运行中保持经常账户顺差。

中国到2002年才开始出现顺差,此后一直保持顺差。究其原因,也是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警醒。布托认为,从中期来看,人民币还有可能升值,从而导致中国所持有的外汇储备贬值。中国不能既保持巨额顺差,又同时保证其外汇储备的安全。如果亚洲国家国内需求没有显著增长,那么世界经济将难以摆脱目前的困局,更勿奢谈未来的繁荣和稳定。为此,中国政府必须勇于改变当前的政策方向。

相对于其他西方经济学家的指责言论,罗杰·布托的观点明显更为客观、中肯。

文风晓畅是本书具有可读性的第三个原因。除了遣词造句浅白易懂外,书中披露的主要是作者几十年来对全球经济状况的感悟,对问题的分析又通达透彻,常给读者灵犀相通、悠然神会之感。

 

虽然,本书在内容的组织及译文表述的精准方面,尚有提升的空间,但瑕不掩瑜,书中处处闪烁着原创性思想,有助于读者突破陈旧观念的藩篱,拓展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的潜质。

 

 

徐璐撰稿

 

《市场的麻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1年1月第1版

 

作者简介

罗杰·布托,1978年开始从事金融业,曾任汇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他还是英国经济学家、英国《每日电讯报》的专栏作家。

 

本书目录

第一部分 危机远未最后结束

 第1章 市场是万能的吗

 第2章 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

第二部分 市场的麻烦

 第3章 市场何时有效,何时无效

 第4章 成也金融,败也金融

 第5章 高额储蓄,中国影响世界的双刃剑

第三部分 自由市场的新选择

 第6章 抓住市场的脉搏

 第7章 政府不得不做的几件事

 第8章 什么样的金融改革才最有意义

结论 市场经济的未来取决于全球金融新秩序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