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7必赢会员中心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新书推介——《美国大萧条》

2011-09-27
阅读:

 

在美国经济史上,1929年9—10月的华尔街股市崩溃及随后的经济大萧条是非常重要的一页。当时,随着股票指数全部直线下跌,在一个月内,华尔街有11位名人相继自杀,美国经济陷入萧条中。而且,这次萧条与以往各次大不相同。

以往的美国经济萧条总是持续1到2年;物价大幅下跌,信贷极度收缩,不良资产被清算,失业人口暂时增加;随后,经济迅即复苏。但始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却持续了11年之久,失业人口更高达20%,是以往最高失业人口数的一倍多。

 

为什么这次萧条这样严重又漫长?各经济学派众说纷纭。其中,凯恩斯与熊彼特的观点是最受关注的。凯恩斯的观点是:资本主义制度不能实现自救,当市场由于自身的错误而丧失功效时,就产生了萧条;需要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通过增加全社会的有效需求来解决。熊彼特的观点是:技术创新从银行信贷扩张中获得资金支持,创新聚集在一些特定行业内,由此产生了繁荣。当创新性投资耗尽,投资造成的产量增长,使产品充斥着市场并摧毁了较陈旧的企业和行业,繁荣就结束了。在一系列创新结束的同时,陈旧的企业突然面临诸多困难,失败风险大增,这就带来了萧条,当新、旧企业最终各自适应了新环境之后,萧条才结束。这两种经济周期理论都未能圆满地解释这次大萧条。

然而,无论是米切尔主义者、凯恩斯主义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几乎所有的经济学者,都认为1929—1940年的经济大萧条源于市场本身。只有极少数经济学者明确地持相反论断,其代表人物默里·罗斯巴德认为:“大萧条的错误并不在自由市场经济身上,而应该归咎于政客、官僚和那些‘开明’的经济学家。而且,对过去或将来发生的任何一次萧条来说,情况都会是这样。”

 

默里·罗斯巴德是继米塞斯和哈耶克之后现代奥地利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在经济学、历史、政治哲学和法律等领域都有建树,被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奥地利学派的“首席理论家”。有感于经济学家们对1929年大萧条研究得不够,罗斯巴德潜心钻研,《美国大萧条》就是其重要研究成果。

《美国大萧条》主要研究1921—1933年的美国经济历史。罗斯巴德依据米塞斯的商业周期理论,着力探讨了这一时期美国经济中导致周期形成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本书第一部分着力阐述了米塞斯的相关理论,对其它经济学派对米塞斯的理论提出的质疑予以回应,并对其它学派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评析。

米塞斯的经济周期理论源于一个经济学理论:货币性干预导致市场出现混乱,这才是商业周期和经济萧条的原因。在20世纪,米塞斯完善了这一理论。

米塞斯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在一个纯粹自由而没有干预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一连串的错误的,因为训练有素的企业家不可能同时作出错误的判断。是对市场进行货币干预造成了“繁荣—衰退”的周期模式,特别是银行对商业信贷的扩张。商人受到银行信贷膨胀的误导,对高级资本商业进行过度投资,所以,“繁荣”中充斥着浪费而错误的投资。当消费者重新确立了符合自己要求的消费—投资比例时,“危机”就到来了。在“萧条”时期,经济对繁荣时期的浪费和失误作出调整,并重新确立起能满足消费者要求的有效服务体系。这种调整包括清算导致浪费的投资。萧条是一个“恢复”的过程,萧条的结束宣告一切重归正常,经济恢复了最好的功效。如果政府希望萧条尽快结束,经济重新走上正常的繁荣之路,首要的、也是最彻底的措施是不要干预市场调整的过程。政府对市场干预会耽搁调整的过程,干预的程度越大,萧条持续的时间也越长,其程度也越可怕,同时想重新走上完全恢复之路也越难。所以,在萧条时期,健康的政府政策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对调整过程进行干预。政府干预只会进一步扭曲市场。政府唯一可做的就是:大幅降低它对经济的影响力,削减其开支和税收,特别是税收,它干扰了储蓄和投资。

本书第二部分,罗斯巴德分析了大萧条前经济繁荣期(1921—1929年)美国的扩张信贷给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从中寻找那些在1929年以前就存在的因果联系,这些因果联系导致了大萧条的产生;并论述了政府对造成通货膨胀进而引发经济大萧条应负的责任。

本书第三部分,罗斯巴德详细地披露了大萧条紧缩期(1929—1933年)美国政府的错误经济政策及其对美国经济雪上加霜的破坏作用,揭示了使危机加剧并长期持续的原因。

罗斯巴德在本书中的观点是,1929年的华尔街股市暴跌,并非肆意劫掠的资本主义体系没有受到限制,而是因为政府始终以扩张信贷的方法人为地延续繁荣。股市持续下跌,经济每况愈下,并非政府干预得太少,而恰恰是由于它干预太多。由此,罗斯巴德倡导自由主义经济学和自由政治理念,反对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提倡“无政府的资本主义”。

 

本书是罗斯巴德深思熟虑后的杰作,并非妙手偶得。

通观全书,可以领略到它的以下特点:首先,全书呈现了一个贯穿始终的论述主题;其次,全书有一个严谨缜密的逻辑推理过程;第三方面,本书有经典的例证、详尽而丰富的注释、详细又具体的数据佐证。

经济学著作大多从历史、逻辑和数据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问题,罗斯巴德在本书中交替使用了这些分析方法,非常灵活自如,充分显示了作者扎实的治学功底。

 

本书首次出版于1963年,此后,每一次经济危机来袭,都会掀起一次重读它的热潮。由此,在1971年、1975年、1982年和1999年,本书多次再版。在第四版的序言中,罗斯巴德这样写道:“好像本书每次再版都与经济周期相配合。第二版出版的时候,通货膨胀造成了1969—1971年的经济衰退;第三版出版的时候,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了1973—1975年的经济萧条。”而第四版出版时,正逢美国1981—1983年的经济萧条。在近半个世纪的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中,本书成功地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在2007年的这场经济危机的阴霾下,有学者预言,2007年经济危机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将崛起。因为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唯一与一般原理(特别是市场过程理论、企业家理论和货币理论)融为一体、具有坚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并成功预测到两次大萧条的经济周期理论。不少经济学者认为,现在正是所有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媒体人士及普通大众重读《美国大萧条》的时候,因为本书有助于人们反思2007年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思考政府采取的政策是否妥当;也有助于避免重蹈覆辙。

 

舟行千里,要在登岸。罗斯巴德对经济周期的理论分析及应对之策,近半个世纪以来没有得到治国理政者青睐应该是有其内在根源的。如果罗斯巴德的理论能够得到进一步完善,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得到有效运用,那才是本书功德圆满之时。

 

徐璐撰稿

 

《美国大萧条》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4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默里•罗斯巴德(1926-1995),美国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自然法理论家。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生前曾任内华达大学经济学S.J.Hall讲座杰出教授。其它著作有:《1819年大恐慌》、《人、经济与国家》、《权力与市场》、《金融体系的秘密》、《自由的道德》、《在自由中孕育》等。

 

本书目录:

第一部分 商业周期理论

第一章 关于周期的实证理论

第二章 凯恩斯主义对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的批判

第三章 对萧条的其他解释:一个评论

第二部分 通货膨胀下的繁荣:1921-1929年

第四章 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

第五章 通货膨胀的进程

第六章 经济理论和通货膨胀:经济学家和平抑物价的诱惑

第三部分 大萧条:1929—1933年

第七章 萧条的序幕:胡佛和自由放任主义

第八章 萧条开始:胡佛临危授命

第九章1930年

第十章1931年——“悲剧性的一年”

第十一章1932年的胡佛新政

第十二章 胡佛任期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