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7必赢会员中心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新书推介——《投机败局:克鲁格曼谈不稳定汇率》

2010-12-22
阅读:

汇率制度的未来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1980年前后,因为英镑估价过高,英国损失了一百多万个工作岗位;几年后,由于美元估价过高,美国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这些汇率错位的经历令人吃惊。很多经济学家曾希望,一旦世界进入浮动汇率制时代,汇率错位就会成为历史。然而,上述经历表明,有必要对确定汇率的国际机制彻底进行重新评价。

保罗·克鲁格曼在货币和实体经济研究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基于其在微观经济方面的深厚研究功底,1987年,他被邀请担任伦敦经济学院莱昂内尔·罗宾斯纪念讲座第三个年度系列的主讲人,主题是汇率制度。中信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投机败局:克鲁格曼谈不稳定汇率》一书,萃取了这次讲座的精华。

在本书中,克鲁格曼着重探讨了为什么汇率可能需要时常调整,分析了最近汇率大幅波动的原因,并讨论了汇率机制的未来。

这次讲座共分三讲。各讲的主要内容如下:

在第一讲中,克鲁格曼设置了讨论背景。针对汇率为什么可能需要时常调整,他提出了一种新思路:货物和服务的国际市场仍然没有完全一体化,多数大国至少购买了本国产品的三分之二。因此,如果一国出现经常项目赤字,它就无法只通过削减支出来解决这一问题,除非它想让自己的工人失业。

在第二讲中,克鲁格曼指出,由于最近的汇率大幅波动,现在汇率变化对贸易不平衡的直接影响已不如从前了。因为如果一家公司知道现行的汇率水平将持续下去它就会进入一个国外市场;但如果汇率走势不稳定,它可能就不会进入了。这种进入决定类似于行使股票期权的决定,人们不会在刚刚有利可图时就行使股票期权,因为盈利可能会变得更丰厚。同样的,只有在汇率的路径显示预期利润达到充足水平时,一家公司才会进入一个国外市场。所以,如果汇率波动十分频繁,汇率调整在平衡经常项目方面的有效性就会减弱,转而诱发进一步的波动。克鲁格曼的分析不仅见解独到,而且与如何评估一种货币的“均衡”价值密切相关。

在第三讲中,克鲁格曼讨论汇率机制的未来。他提出了两个要点:第一,很难发现每种货币的均衡价值是多少,尤其是在经历了最近的汇率波动之后;第二,真实汇率大幅波动的破坏性极强。克鲁格曼因而赞同逐步谨慎地回归一种固定汇率制度,在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内采取范围很宽的目标汇率。

克鲁格曼的文笔清晰流畅,深入浅出,是一位出色的大众经济学家。读者可通过本书第二讲“汇率与现实的隔离”中的一个章节来领略其行文风格。

众所周知,福尔摩斯侦探故事中的关键线索是一条不会叫的狗,也就是说重要的证据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没有发生的。在本讲中,我想证明浮动汇率制的运行中存在类似的道理。20世纪80年代的浮动汇率发生了大幅波动,其中最令人困惑不解,因此也最重要的方面是,汇率如此大幅度的波动对实体经济仅仅产生了微弱影响。在过去十年中,我们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汇率波动而没有出现巨大通货膨胀差异。鉴于波动的巨大规模,波动所产生影响竟然微不足道,这十分值得关注。汇率波动所产生的影响竟如此之小,我认为隐藏在这一谜团背后的是世界经济运行的缺陷,这一点对我们理解汇率政策至关重要。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前一讲中我最喜爱的图1.2,该图将美国的名义汇率与制造业的相对单位劳动成本进行对比。注意,两者的波动都很大。与其它工业国家的平均值相比,自1980年起至1985年上半年达到最高值,美国劳动成本的上升幅度不少于60%;在随后不足三年的时间内,又降至原先的水平。为了说明得更具体些,这里将美国与德国进行比较。以美元来计算,1980年德国制造业的工资比美国工资高25%左右;在美元的高峰时期,德国制造业的工资比美国工资低25%左右;到1988年初,德国制造业的工资又再次比美国工资高20%。

现在设想一下,在过去十年中,一位经济学家被大雪困在了匹茨堡、罗切斯特或明尼阿波利斯,对外面世界发生的事一无所知。我们去找这位经济学家,告诉他这些冲击的规模。我们猜想他很有可能会得出如下结论:由于1985年初美国的劳动成本高得失去控制,美国制造业肯定已经崩溃。与之相反,美国劳动成本在达到最高值后发生急剧下降肯定对日本和西欧的制造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然而,如果这位经济学家看到实际数据后,他会为之震惊。震惊的原因不是美元汇率的升降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而是影响的微不足道。美国制造业的确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但是逆差只占制造业附加值的15%,并且80年代美国制造业总产出的增长几乎与70年代一样迅速。的确,美元的贬值造成了日本和欧洲制成品实际净出口的下降,但是贬值并没有导致整个经济的非工业化。

更加令人惊奇的是,美元的升降对通货膨胀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你不必盲目相信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的大幅波动应该会造成贬值国家发生通货膨胀,升值国家发生通货紧缩。在实行浮动汇率制的早期,关于“恶性和良性循环”的观点非常盛行,并被广泛讨论。该观点认为汇率在经合组织国家不同的通货膨胀现象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当美元升到最高值时,担心美元最终会贬值的人们坚持认为通货膨胀将会因此而产生。举个例子,史蒂芬·马里斯十分准确地预测了美元的“硬着陆”;同时,由于通货膨胀会迫使国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因此他预计美元的“硬着陆”会进而导致美国整体经济的“硬着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美元波动既没有反映为通货膨胀的过大差异,也没有被抵消……过去几年内,特别是美元开始贬值以来,我们已经悄然习惯于生活在一个汇率变化巨大但影响很小的世界当中。正如我在第一讲中所强调的那样,自1985年美元达到最高值之后,其汇率发生了巨大波动,那些在历史上引起巨大争议的汇率变化相形见绌。然而,如果观察一下主要经济大国国内的发展情况,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变化仅仅产生了轻微影响。

事实上,我们最近看到的汇率大幅波动的原因正是波动产生的影响比较轻微。如果不同国家生产制成品的相对成本的变化能够快速体现为实际生产区位的变化,那么美元的大幅波动就会导致贸易收支的变化,贸易收支的变化反过来又会限制美元的波动。如果汇率的变化很快被传递至国内价格,那么我们所见的那种汇率波动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巨大差异(意味着名义比率的大幅波动并不与实际比率的大幅波动相对应),或者会与不配合的货币政策相抵触(该货币政策会再次限制汇率的波动)。这是因为汇率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某种隔离,汇率才可能像以前那样不稳定。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汇率的影响如此之小,它才能够如此大幅度波动。

但是,为什么汇率的影响如此之小呢?现在至少有一个直接原因是很明显的:汇率并没有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影响贸易流或总价格,主要是因为向其它国家出口产品的公司没有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改变出口价格……

本书中的内容对决策者和学者非常有参考作用;作为中英文双语读本,本书又是初入经济学大门的莘莘学子上佳的精读文献。

徐璐撰稿

保罗·克鲁格曼简介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理论。他已出版了近二十本著作,发表文章数百篇。

本书目录

第一讲 赞成浮动汇率

1.1国际一体化的程度和趋势

1.2改变汇率的依据

1.3三点补充说明

1.4现在我们在哪里

1.5附录:贸易收支和真实汇率

第二讲 汇率与现实的隔离

2.1现实中的“因市定价”

2.2沉没成本模型

2.3一些计算

2.4滞后

2.5美元的均衡价值

2.6附录:在汇率不确定条件下的迪克西特进人和退出模型

第三讲 金融市场与国际货币体系

3.1国际金融市场的表现

3.2对外汇市场的判断

3.3汇率政策

3.4给国际货币体系开出的药方

3.5从现在到未来

3.6附录:诊断投机性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