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7必赢会员中心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新书推介——《大衰退》

2009-10-13
阅读:

在美国经济史上,1929年到1933年是一段非同寻常的岁月。在这4年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30%,投资减少了80%,1500万人失业。1929—1933的大萧条,也是世界现代经济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此后,许多经济学家都对这次大衰退进行了深入研究,《大衰退:1929—1933》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之一。本书曾经是《美国货币史》一书中的一章。1963年,《美国货币史》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史论著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这部货币史专著已经对经济学家有关货币性质、货币制度、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经济学领域中引用率最高的经典性文献之一。因此,《大衰退:1929—1933》是最早用史实来深入探讨复杂经济体系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著作。书中再现了那场“大衰退”中的混乱、动荡的局面,阐述了金融危机的根源不仅在于人类的贪婪和恐惧,还在于国家货币机制的缺陷。

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分别是著名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和经济史学家。作为上个世纪卓越的宏观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是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货币经济学及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也是自由市场经济的斗士、现代央行理论的奠基者。弗里德曼论证存在自然失业率,自由竞争市场最终会自我调整至均衡,而任何政府人为的干预都会不同程度地破坏市场机制并引起经济动荡;他批驳了凯恩斯的财政政策,认为财政政策会人为提高有效利率,产生“挤出效应”并消减自身的效果;他提出了货币经济理论,认为通胀只是一种货币供应行为,政府唯一应该做的,仅仅是保证货币供应的稳定性,任由市场经济自我修正发展。

《大衰退:1929—1933》关注的是大萧条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货币应当扮演的角色。

按照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观点,大衰退的状况本来是能够通过更好的货币政策而得到极大改善的。书中写道:“那些年里,货币存量急剧萎缩,银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挤兑,这并非其他经济要素变化的必然结果,也不能说明美联储没有能力防范经济的紧缩。事实上,在整个经济衰退期,美联储有很大的调控余地来防止通货紧缩和银行体系崩溃的悲惨结局。”他们认定“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通货膨胀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所以只要运用好货币工具,就一定能维持经济的健康发展。

通货膨胀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进行控制;人们不必在通胀控制和失业率之间痛苦抉择。事实证明,他们是正确的,长期实施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经济政策终于给西方经济带来了恶果。20世纪70年代,各国的经济发展缓慢下来,赤字越来越大,失业越来越多,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西方经济由此陷入“滞涨”困境,这也为弗里德曼主张的货币学派的为人们所认知创造了历史机遇。弗里德曼曾说:“没有一个政府肯承担通货膨胀的责任,即使不是很严重的通货膨胀也是如此。政府官员往往寻找各种借口,把责任推诿给贪婪的企业家、刚性的工会、挥霍无度的消费者、阿拉伯的酋长、恶劣的气候以及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理由。无疑,企业家是贪婪的,工会也有刚性,消费者并不节约,阿拉伯酋长提高了石油价格,天气往往不正常,然而所有这些只能提高个别商品的价格,并不能使一般物价普遍提高。”与某些经济学家不同,当他们为通货膨胀寻找种种理由之时,弗里德曼把责任完全归到了政府身上,归咎于货币政策的不当实施。

在复杂经济运行体系下,货币供应量对确保经济长期稳步增长至关重要。货币政策对国家经济体系的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经济动荡时期。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来应对?书中通过详实的历史数据和犀利透彻的分析,揭示了货币供应在经济调控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确的政策会减少危机,否则,一次小衰退可以演化为大危机。美联储原本完全可以阻止经济萧条的恶化,然而,它并未担负起管理货币体系、缓解银行业恐慌的职责,导致了大衰退的爆发。

本书作者提出大萧条并不是由凯恩斯所称“市场失灵”而引起的,而是由于美联储在政策实施中的失误形成的货币供应紧缩而引起的。很大程度上,这场危机可以被正确的货币政策所避免或者消减。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货币供应并不是经济运行的主动因素,而弗里德曼在书中称“大衰退实际上是以一种悲剧性的方式印证了货币要素的重要性”。在大衰退的期间,美联储错误地进行了紧缩政策,再加上银行倒闭潮引起的货币存量减少而间接引发的通货紧缩,使得工业产值及物价降低,进一步加剧经济衰退,使得这一场危机经过了四年才慢慢复苏。

在本书中,弗里德曼运用了后来称之为“自然实验”的经验验证的方法,选取了四段货币变动与经济状况变化无关的时期,使得货币供应成为外部变量,然后论证自己的理论,即货币供应变化影响经济其他因素。经验验证的结果是,当时美联储不当地实行了货币紧缩政策,引起了并加剧了当年的大衰退。在书中,弗里德曼并不认为美联储不具备挽回局势的能力,恰恰相反,他认为正是当时美联储的不作为导致了这一切。作为央行,美联储应当立即实行宽松政策,为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就可以将经济从紧缩的泥潭中拯救出来。

弗里德曼和施瓦兹对于“大萧条”的阐释既有数量分析,也有详尽的讨论,讨论结构严谨,紧扣论点,一气呵成;本书例证丰富,采用了大量归类推论。本书的成功之处还包括它的写作风格和方法。阅读本书不需要任何统计学的专门知识,正文中也没有数学方程,本书虽然不乏权威之论,但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已经明确了他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并确保读者能够明白他们所要表达的涵义。全书表述明晰晓畅又内涵丰富。

近代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西方经济学界被公认为划时代的著作《经济学原理》的作者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经指出:“在经历了这些是是非非之后我们发现,除非摸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否则,我们不可能从中学到任何东西;这也让我们看清了哪些人是最鲁莽而危险的理论家,他们声称要让事实和数据说话,但实际上却在幕后操纵(或许是无意识地)事实和数据的选择和组合,并暗示某一系列事件存在着因果关系。”由此可见,数据及理论也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在这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新一轮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之时,希望弗里德曼和施瓦兹留给我们的相关理论,有助于我们理性分析制度缺陷与周期性衰退之间的关系。

徐璐撰稿

附:本书目录

第一章 货币、收入、物价、流通速度、以及利率

股市崩盘,1929年10月

第一次银行业危机的开端,1930年10月

第二次银行业危机的开端,1931年3月

英国脱离金本位制,1931年9月

大规模公开市场回购的开始,1932年4月

1933年的银行业恐慌

第二章 影响货币存量变化的因素

股市崩盘,1929年10月

第一次银行业危机的开端,1930年10月

第二次银行业危机的开端,1931年3月

英国脱离金本位制,1931年9月

大规模公开市场回购的开始,1932年4月

1933年的银行业恐慌

第三章 银行业倒闭潮

银行倒闭的影响

银行倒闭的起源

联储体系的态度

第四章 大萧条之国际篇

第五章 货币政策的发展

股市崩盘,1929年10月

从股市崩盘到英国脱离金本位制,1929-1931年

英国脱离金本位制,1931年9月

1932年的公开市场买入计划

1933年的银行业恐慌

第六章 其他可选政策

1930年1月到1930年10月底

1931年1月至1931年8月底

1931年9月到1932年1月底

可动用的黄金储备的问题

第七章 为什么货币政策如此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