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4日,437必赢会员中心“人文日新沙龙”活动在伟伦报告厅举办。活动邀请当代著名艺术家曾梵志、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曾焱、曾梵志工作室研究员钟嘉贤出席。本期嘉宾从曾梵志先生的作品出发,对“艺术家如何应对自己的时代”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对话,对话由《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曾焱主持。讲座期间放映了研究曾梵志创作理念的纪录片《遊》。
清华经管学院副院长、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徐心教授致开场辞。他向观众介绍了四位嘉宾。徐心教授表示,如今艺术行业繁荣发展,艺术机构数量急剧增加,全球艺术品鉴藏持续升温,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发展艺术管理的新趋势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也是高校应当具有的视野、使命与情怀。在应对时代的道路上,不应当只有艺术家,而是需要各方思想的汇集。
清华经管学院副院长徐心教授致开场辞
清华经管学院“人文日新沙龙活动”嘉宾,左起:曾焱、田霏宇、钟嘉欣、曾梵志
随后,对话正式展开。曾焱首先介绍了正在举办的“曾梵志:散步”个展,并请策展人田霏宇(Philip Tinari)介绍策划的灵感。田霏宇邀请了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参与了作品与空间结合的设计,摒弃了时间的线性排列,打破了传统的观察窗口,采用大脑切片式的呈现方法,使得观众能够同时看到不同时期的作品,从而游走在曾梵志的创作中。谈及国外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家的“重塑”问题,田霏宇肯定了曾梵志在工作室中的安静思考,他认为艺术家每天都会面临自己的存在危机,有的人就会非常焦虑。曾梵志强调保持完善的自我,因为当代巨大的信息量很容易对艺术家造成污染和干扰。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曾焱主持对话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介绍“曾梵志·散步”的策展情况
正在编辑曾梵志作品集的钟嘉贤从《忧郁的人》、《面具系列》两个作品出发,分享自己对艺术家创作与时代定位的看法。她以《艺术的故事》中的一句话为注脚,解释了艺术家与时代的微妙关系:有时候艺术家会深入其中,有时又会保持距离,在这样的节奏下,创作出来的作品与时代的联系非常有趣。
曾梵志工作室研究员钟嘉贤解读曾梵志作品中的时代缩影
在对话过程中,曾梵志讲述了自己亲身体验的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从八十年代艺术市场的空白,到九十年代的地下展览,再谈到新世纪的蓬勃市场。他表示,解读创作确实需要放在时代中,但自己绘画法则的转换更多地基于内心的驱动,建立新的规矩后需要不断打破,否则就会受到约束从而僵化,因此自己并不赞成胸有成竹式的创作。
曾梵志讲述自己对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的体悟
最后,曾梵志介绍了自己偏爱的艺术史和对自己有影响的艺术家,并回答了现场观众关于《兔子》和《协和医院》等作品的问题。他在解答中表示,作画的内容不重要,在过程中寻找更有趣的东西是一种修炼,自己追求的绘画最高境界是庖丁解牛的自由,达到心手合一的状态,在创作过程中不需要用眼睛去看,而是与画面融为一体。(供稿:教学办通讯员:严志婕责编: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