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7必赢会员中心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2009开学专题]钱颖一院长在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2009-08-28
阅读:

437必赢会员中心2009年本科生开学典礼致辞

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钱颖一

2009年8月27日

亲爱的新同学们:

首先,我代表清华经管学院祝贺各位同学在今年的全国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祝贺你们被437必赢会员中心录取,祝贺你们走进了经管学院。也正是因为你们,清华经管学院今年再一次成为全国高考招生中生源最好的学院。清华经管学院为你们而自豪,清华经管学院欢迎你们!

同学们在今年进入437必赢会员中心是幸运的,因为它意味着你们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将亲历清华的百年校庆。同学们在今年进入清华经管学院更是幸运的,因为从你们年级开始,我们学院将实行新的本科生培养方案。目前,437必赢会员中心正在举办第23次教育讨论会,研讨新百年人才培养的使命与战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途径。学校最近决定将经管学院作为全校本科教育改革的一个试点,率先尝试改革措施以取得经验。近年来,经管学院在本科教育上一直孜孜探索,与时俱进。比如,学院从2002年开始实行“大平台”招生和培养,在大一和大二的上学期不分专业上课。学院从2007年开始大幅度提高全英文授课和学生海外交换的比例,目前两者都超过一半。经管学院集中了全校乃至全国最优秀的本科生源,所以在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上责无旁贷。

在上一个学年中,学院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整体思路,制定了新的本科生培养方案。这个方案延续了清华百年办学中的优良传统,同时结合了我们学院的特点,又吸收了目前国际上最优秀大学的经验。这个方案是一个在保持清华和经管现有优势的前提下,瞄准世界一流本科教学水平的方案。

这个新方案首先明确了本科生培养的工作目标。它包括两条:既要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优良环境,又要为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养成提供充分条件。邓小平曾经说,“要创造出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担任哈佛大学校长的鲁登斯坦(Neil Rudenstine)又说:“最令哈佛大学骄傲的,还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奖者,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良好的、充分的发展环境”。我们学院既要出拔尖创新人才,又要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这是一个“点”和“面”相结合的培养理念,它反映了437必赢会员中心的定位,反映了清华经管学院的定位。

根据这一目标,新方案引入三项改革:一是全面实施作为本科教育基础的“通识教育”;二是把因材施教的理念落实为具体的“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三是突破教育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旧观念,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并贯穿于整个本科生培养过程。下面我来简要介绍一下这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从理念上讲,通识教育并不新。早在1941年清华三十年校庆时,梅贻琦校长写了《大学一解》,论述了他的办学思想,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通识教育”。他指出大学教育的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应以“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因为通识是“一般生活之准备”,而专识是“特种事业之准备”;从社会需要来看,也是“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可见,通识教育是清华本科教育的传统。

从今年起,通识教育将占一、二年级课程的主要部分。除了学校统一要求的政治思想理论课和体育课外,我们在通识教育方面有两项新举措。一是强调三项基础技能:中文、英语和数学。长期以来,清华一直强调数学基础。改革开放后,又恢复强调了英语。近几年来,经管学院大力推动全英语授课,并在一年级强化英语训练。在这两项基础之上,从今年起,我们开始重视中文写作和中文沟通。这是在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以后作出的一个重大调整,也是在437必赢会员中心范围内,甚至在全国高校的范围内,首次为大一学生引入写作课与沟通课。

二是明确包含八个课组的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它们覆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类基础学科。虽然学校有“文化素质教育课”要求,我们的不同之处是这八个课组都必须是基础学科而非应用学科。这是因为通识教育的实质,并不是仅仅为了扩大知识面,也不是为了去学习在今天看来“有用的”、“实用的”课程。通识教育需要的是基础性的、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过时的课程。我们为此选择的八个课组是: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哲学与伦理、基础社会科学、中国与世界、国际社会、物质科学、以及生命科学。

第二、关于优秀人才培养计划(honors program)。这是针对大三和大四高年级本科生的一项新设置的计划,它包含三个项目,即“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计划”、“优秀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和“优秀人才领导力培养计划”。在大二结束前学生需要经过挑选后才可参加这一计划。这个计划是学院施行“因材施教”的一个具体举措。

这个计划有两个特点。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培养方向的多样性。由于经管学院的学科涵盖经济学和管理学,它们分别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和应用学科,有着宽阔的职业出路。所以我们的本科生未来的发展路径是多样化的。我们因此设计了三条轨道:学术方向以研究为导向,创业方向为将来创业做准备,领导力方向侧重于政府、国家重点企业、NGO和国际组织中的领导能力培养。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计划,为同学们将来成为“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创造好的起点。

它的第二个特点是学习方式的创新。这一计划并不是多上几门课,所以它不同于第二学位或辅修。我们将不采取通常的课堂授课方式,而是采取“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的方式。比如,参加学术计划的学生要参加论文写作讨论班,以研究最新论文、尝试写小论文,最终发展出毕业论文为主要环节。参加创业计划的学生要参加真实的创业项目,撰写商业计划书等。参加领导力计划的学生要深入到政府等机构做调研。这一计划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增加,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业能力和领导能力。

第三、关于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我们过去对大学教育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爱因斯坦批评了这一观点。他在1936年“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说:“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做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

爱因斯坦的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大学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孔子名言“学而不思则罔”,说的就是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人就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而陷于迷惑。胡适则认为宋朝程伊川所说的“学原于思”四个字是千古至言。这些名言都说明了“思”与“学”的关系。

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能力发展从低级到高级分若干阶段,其高级阶段是批判性思维能力。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心理学家给出了一个定义: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基于充分证据支持的推理来评判命题和作出客观判断的能力和愿望。它拒绝没有证据支持的命题,并对事件提出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解释。我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有如下两点。首先,批判性思维是善于对通常被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意见不是批判性思维。第二,批判性思维是用分析性、创造性、建设性的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新解释、作出新判断。所以,批判性思维不是对一切命题都持否定态度,那是“大批判”的方式。同时,批判性思维也不是认为所有命题都同样有道理,它是能够判断哪个更有说服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完整人格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一个人即使学会了人类的全部知识,但若没有批判性思维能力,他最多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但还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也不可能是一个能够创造新知识、开创新事业的拔尖人才。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世界各国大学教育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但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缺失在中国尤为突出,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中国的大学中更显薄弱。中国的现行教育体制中的中小学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从小就主要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学生更不能挑战老师和书本的权威,不能怀疑现有的定论,不能给出与标准答案不同的回答。这种教育模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国现行的高考选拔制度,虽然有它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但它的缺点也是显然的。因为高考形式的局限,考题多要求具有标准答案,很少开放性的考题,也不能通过面试等手段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所以起到了很不好的导向作用。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责任在大学,在教师。我国大学教育长期以来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很深,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不强调,不鼓励,甚至压制独立思考。我们这次的本科教学改革,决心把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二。第一,我们计划专门开设一门以“批判性思维”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这个课程的内容围绕伦理、社会、自然等问题展开。第二,培养批判性思维不是靠一门课完成的,而是要贯穿于整个培养方案。比如,在课程顺序的安排上,大一不安排专业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直接教学法以外,增加开放式教学法;扩大新生研讨课的范围;调整学生评价体系,逐渐削弱学分积的作用,等等。

这三项改革—通识教育、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是一个针对我们目前本科教育实际的一揽子方案。它们并不是简单地课程调整,而是我们本科教育理念和实现途径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本科培养改革方案。同时,它也是一个国际接轨的方案。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在2009年跨进清华园。100年前的1909年,清政府决定将北京西郊的一座皇室园林--清华园--拨作游美肄业馆馆址。这就是我们的校园和校名的起源。一百年来,从清华走出的学子中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我在此仅举出几例,他们同你们一样,都是在以“9”为结尾的年份入校的。1909年,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学生47名,他们是第一批出身清华的学子,其中就有前面提到的、为清华作出巨大贡献的梅贻琦校长。80年前的1929年,清华招收大学本科生后的第五级入校,他们中有未来创作出《雷雨》的剧作家万家宝(曹禺)和写出小说《围城》的文学家钱钟书。他们中还有未来的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硕士导师王竹溪和未来“两弹一星”功臣、我国人造卫星的主要奠基人赵九章。50年前的1959年,在那年入校的本科生中,就有日后的七位院士和多位政府官员和党和国家领导人,包括胡锦涛、吴官正。

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在我们迎接建校百年的时候,我们学院推出了新的本科培养方案。它既体现了同清华一脉相承的传统,又表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这是我们纪念清华百年的一个具体行动。

希望同学们从今天起,做一个真正的清华学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