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培训班”十五年长势喜人
从1991年清华经管学院为福州市举办“经济管理干部进修班”开始,到2005年5月,“工商管理培训班”作为非学历教育里的重点培训项目,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共举办了50期,总计培训了3400多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
回首十五年成长路,欣然发现,以“工商管理培训班”为缩影的管理培训教育的发展之路,也折射出了国家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道路。
非学历管理教育应改革开放而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以后,懂得现代经济管理的干部就成了关键性因素。为适应这种需要,1979年清华恢复建立了经济管理工程系。
1980年,当时的国务院机械工业部、纺织工业部和军委总后勤部等部门,委托清华为他们培养在职管理干部,共同制订了办学方针与教学计划,当时叫做“干部研究班”(简称“干研班”)。“干研班的举办,实际上导致清华的管理教育往两个方向伸展。一个是所谓的学历教育,尤其是培养管理人才的学历教育,一个是在职的管理干部非学历教育。”曾经担任清华经管学院副院长,主管培训工作的曲文新老师这样说。
清华经管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但当时还没有管理专业的研究生,1980年招收第一届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只是学了一些与管理相关的知识。那个时候已经知道国外有MBA教育,但什么时候可以在中国办MBA,如何办,誰也说不清楚。不仅清华在管理专业的学历教育上缺乏经验,也是国家教育的短项。而这两期干部研究班的举办,就为日后管理类专业的学历教育奠定了基础。但学历教育总要受到年龄、入学考试等各种因素的限制,而改革开放对企业管理人才又有很大需求,因此,这两期干研班的成功举办,实际上也推动了另一条管理教育的发展道路――在职的管理干部非学历培训教育。
最初的工商管理培训体现出很强的计划性
改革初期,凡事讲计划,讲行政手段,国家各级经委成立了培训办公室、培训司、培训处等行政机构,而经委下面又成立了很多培训中心,国有企业人员的培训就分配到各个地方的培训中心,这样一来就造成一种奇怪的局面:没有师资力量的培训中心分配到大量的任务,而高校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却没有明确在干部培训中所担负的责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国家经委提出要抓“一长三司”的培训,即厂长、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时任经委副主任的朱鎔基同志担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清华经管学院又有先前干研班的经验,于是国家经委就委托清华举办了两期总工程师培训班。后来,随着地方对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清华经管学院更加重视培训工作,虽然没有成立专门的培训中心,但明确规定培训工作由学院统一管理。
“工商管理培训班”的前身“福州班”源于偶然
1991年,现任清华党委书记陈希与他的一位同班同学(时任福州市市长)提起经管学院举办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的事,这位市长很感兴趣,专门派市委市政府负责人到清华来谈干部培训的事。当时学院确定的名称是“经济管理干部培训班”,“福州班”借鉴了干部研究班的基础。同年,清华作为全国九所院校之一,开办了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福州班”也参考了一些MBA教育的方法。由于福州市委市政府要求脱产学习1年,所以第一期福州班学习期限为一年。
第一期“福州班”有学员60多人,分两个小班上课。学员有来自福州市委市政府的机关干部,也有来自企业的干部。一年的学习结束后,学员反响很好,但在学习时间上,来自企业的干部纷纷表示一年的时间太长。“因为当时的经济改革已经让这些企业干部感到了压力,脱离企业一年,对于他们来说有些困难”。于是学院相关负责人经向福州市委市政府建议,后来的几期就由一年改为四个月,并且适应形势需求,建议来自企业里的人多一些。又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及企业需求,对课程设置做了相应调整,减少了哲学、政治经济学、数学等基础理论课程所占的比重,增加了财务管理、会计、法律等实务管理类课程的比重。由于试办成功,“福州班”一办就是四期,并且沿用四个月左右脱产学习的方式,直至今天。
靠着学员的口碑效应,“福州班”扩至全国各地
“清华经管学院的工商管理培训有一个特点――尽管发的是结业证,但我从来没见过有哪一期学员,报名交学费的人数等于拿到结业证书的人。那些不来上课又不请假,甚至让秘书来听课,爸爸的名字让女儿来听课的,统统不发给结业证书,因此我得罪了一些人,学生快要毕业时我唱黑脸,但拿到结业证书回来再见面时,就有同学说:“曲老师,到底是清华”。当年主管培训工作的副院长曲文新老师这样说“如果说不管你学不学,都能拿到结业证书,说明你的声誉并非是真心想来学习的那些人心里的声誉,我们要那样的声誉有什么意思呢”。
尽管这个培训项目看起来有些较真,可生源不仅没有少,反而越来越多。在当时,中共中央党校、福建省委党校、福州市委党校及各个地方的培训中心都在办班,但是福州班办了一期之后,在福州地区就形成一种情形:凡是组织派出培训的干部,都提出不是清华就不去。这样不仅对于学院来说生源比较单一,福建省委组织部门也承受很大的压力,所以,办了四期以后,福州班暂告一个段落。
在福州班的举办过程中,有很多地方的政府和企业跟清华联系,要求参加这个班。陆续为河南林州市办了第五期培训班,为牡丹江市委组织部办了第六期。从1995年开始为重庆举办干部培训。就这样依靠学员口口相传的效应,“工商管理培训班”逐渐从“福州班”发展到河南、重庆、吉林、辽宁,河北、广东、厦门等全国各地,也由以前的一年两期,发展到一年四至六期。
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与创新在职工商管理培训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与工商管理学历学位教育相比,非学历学位的管理培训教育具有更加灵活,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更紧密的特点。这就要求培训项目在课程、教学、师资等各个方面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完善。
据1998年至2002年一直主管教学的曹慈惠老师介绍,在课程设置方面,工商管理培训一直在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一是在实践中检验课程是否适合学员,有的课程可能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堂上效果很好,但拿到培训的课堂上发现不合学员“胃口”,这时就要及时调整,摘取出适合学员的核心内容讲授,而不是整个授课体系照搬。二是有的课程一开始是适应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会过时,这时课程要及时更新。三是出现新学科后,会充分利用培训教学灵活机动的特点,做大胆有益的尝试,培训的课堂甚至会成为本科生研究生新课程的试验田。曹慈惠老师说“从1998年以来,每年上下两个学期的开学典礼上,做课程介绍时,我发现没有一次我们是在照搬上一次的课程,总是有所更新。毕业时,我们要让学员对课程提出意见,以便下一期更好的改进”。
由于因材施教,不断创新,用学员们自己的话来说,工商班课程就会“比较解渴”。有一个同学听完魏杰老师的课说:“这个问题我想了好久,一直找不到答案,这节课真得让我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很多学员遇到二次创业的问题,一些课程刚好启发了他的思维,“回去我就有底了,改造私有企业的方案我基本上可以开始酝酿了。有的甚至说“我一下课就打电话告诉我的下属着手准备”。立竿见影的同时,曹慈惠老师也客观的说“不可能每节课,对所有人都是立竿见影的,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在师资建设上,“工商管理培训班”也有自己的思路,首先认识到培训也要锻炼自己的师资队伍。一方面是把优秀的老师推到培训的课堂上来。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年青教师对新学科新事物敏感的优势,给他们提供释放和交流的讲台。这样既锻炼了教师队伍,同时,由于学生来源的特殊性,也给学术研究提供了实践检验的绝好机会。并且非常强调师生互动,创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当然这需要管理人员在老师和学生中做很多协调工作”。
尽管是几个月的脱产学习,但6、70人的集体朝夕相处,团队建设也非常重要。“工商管理培训班”创办初期,一个地区一个班的组织形式便于管理,便于研究规律,但随着地域的扩大,学员文化层次的提高,以及所在行业的多元化,显然以地区来组织班级的形式已经不适应形势,于是“工商管理培训班”开始打破地域限制,混合编班。而混合编班就涉及到一个班级组织、班委会遴选的问题。2001年夏天,清华MBA教育中引进了拓展训练,反响比较好,他们就抓住这个信息,2002年初,在工商管理培训中率先搞拓展训练,通过三天的拓展,让同学们互相熟悉,互相了解,并且借拓展之机,民主选举出班委组织,减少了指定的矛盾,教师也就有更多的精力放在组织教学上。
长期以来,“工商管理培训班”形成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健康风气,学员与老师与管理人员相处也十分融洽,学员们在校期间也十分活跃,除了学习,他们还主动组织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课外活动。2002年学生自发举办了“工商班企业管理论坛”,并富有创意的在学员中间拍卖论坛的“冠名权“,在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他们还以沙龙的形式分享自己创业的经历,有的甚至谈的痛哭流涕。参加437必赢会员中心举办的铁人三项比赛,并且获得了名次,提高了班级声誉,春暖花开时他们到怀来等地植树造林,投身公益事业……
在校期间建立的这种同学情感,也延续到了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因为大都是企业里的老总,可能平常很少有人提醒你的弱点、缺点,但同学之间就很容易平等的交流。他们毕业后会保持联系,并分享创业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彼此提出忠告,及时的泼冷水。我觉得这也是“工商班”一个特别的作用”-----曹慈惠老师这样说。
通过举办“工商管理培训班”,学院也得到切实收获
有利于人才培养 15年来,“工商管理培训班”为福州市、重庆市以及华北电力集团、东风汽车、中国外运集团、神华集团、华能集团、红塔集团、韩国现代汽车集团等单位培养了3400多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学员们在企业和政府部门担任重要职务,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工商班”逐渐成为中国工商管理培训的一个品牌项目。不少学员回到单位后,担任了企业的重要职务,例如,28期学员李秀林担任了吉林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9期学员王玉普担任了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锻炼了师资队伍 15年来,参与“工商管理培训班”授课的教师队伍得到了很好的段炼,学院逐渐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受学员欢迎的教师队伍。不仅有深受学员们尊敬的一批经验丰富的教授,还涌现出了一批深受“工商班”学员欢迎的年轻教师。一些学员还邀请老师们深入企业调研,参与企业发展规划设计和制度建设,为企业发展献智出力。
加强了与政府企业的联系 通过“工商管理培训班”这个桥梁,清华经管学院和企业界、政府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中国外运集团公司、中国石油、神华集团、东风汽车、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红塔集团等一大批企业和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如何走好未来之路
作为一个有十几年历史的培训项目,清华的工商管理培训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和优势,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要保持项目的持久活力,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中长期脱产教育的形式,目前在国内外的培训项目中比较少见,这主要是考虑企业家不便长期脱离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而各个学校受办学条件的制约,也很难满足学员几个月脱产学习的食宿需求,但清华经管学院设有专门的培训大楼,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及组织管理人员,加之比较悠久的培训历史,应该说是具备一定优势的。”主管培训的副院长薛镭老师这样说,“清华在教学管理及安排上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区别于其它的培训项目,“工商管理培训”的市场定位是为企业培训后备的管理人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很多具备管理潜质,但并未接受过管理教育的人才,这是一个很广阔的培训市场”。
尽管有这些特色和优势,薛镭认为要想长期保持一个精品项目的竞争力,仍需不断求精求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要减少课程的不确定性,减少教学开发的随意性,在教学方法、教学案例、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精益求精,要在课程内容,时效性上不断创新,要提高教师科研的能力。同时,工商管理培训从一开始就是学院与政府企业的系统合作课程,虽然现在淡化了这种计划性,但也不能忽视计划的作用,而是顺应时代需求,不断调整计划的平台与方向。“近些年来,由与地方政府组织部门合作,由政府组织部门选派人员为主,逐渐转型为与大型企业合作培养管理人才为主,这也将是今后这一精品培训项目的发展方向――让更多的大型企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为国家经济发展、企业人才造就做出更积极的贡献”。“总之,将‘工商管理培训班’继续打造成一个精品培训项目,我们有足够信心”--------薛镭坚定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