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获国家精品课程
4月13日,437必赢会员中心2004年度教学科研奖励大会召开,我院经济系李子奈教授主持的《计量经济学》获得2004年国家精品课程,对这样的结果,李子奈教授感到欣慰,毕竟这么多年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建设上他花费了太多的心血,挥洒了太多的汗水。
据李子奈教授介绍,经济系计量经济学课程有个专门的课程组,课程组包括经济系特聘教授艾春荣、潘文卿、杨之曙两位年轻的副教授,还包括曾经担任助教的两位博士生。李子奈教授很谦虚地说,这门课程取得的成绩,是整个课程组努力的结果,学院很多课程都是很好的,无论从学生的评价,还是投入的经历来说都很不错,只是缺少申报,缺少兴趣。希望学院老师能提高和增强这方面的兴趣,使我们好的课程能尽快成为北京市级、国家级的课程,这对于提高学院的声誉,提高学院在教学方面对学生中的影响是很必要的。
李子奈教授说,精品课程有各个方面的要求,包括对主讲教师、课程教学组、教学大纲、课程内容体系、教材建设、采用教学方法、手段、考试、考察形式等各个方面,是全方位的考察,哪个方面的欠缺都是不行的。从课程建设的体会来说,李子奈教授认为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内容体系的建设,一个就是教材的建设,这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重视内容体系的设置 培养创新型人才
为什么课程的内容体系是最重要的问题呢,因为课程建设的主导思想是要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研究性教学模式的需要。我们培养的目标是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教学模式已不是过去单纯的传授知识了,而应该是一种研究型的教学,根据这两个需要去设计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不单纯是教学方面的,其实是个研究工作,是一种教学研究。
现在的精品课程是针对本科生而言的,而且是针对本科生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而言的。怎样教好本科生的基础教育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去研究这个课程在整个学生培养过程当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课程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此课程所对应的这个领域或者说分支学科的发展。
在课程的内容建设上,还要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是基础性和先进性的关系,精品课程是本科生的基础课程,这就体现了基础性,但它又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基础的课程,所以又要体现分支学科的发展水平,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东西,还要告诉学生所在学科最前沿的东西。
其次,要处理好理论方法与应用的关系,尤其是《计量经济学》课程,从本质上讲《计量经济学》是方法论的课程,这就更要求要处理好理论与应用的关系。
编写适合中国学生的教材 注意理论与应用的结合
好的内容体系应该有好的教材来体现,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必须要有好的教材。博士生可以不要,导师讲自己的研究成果可能就是最好的教材,但本科生不一样,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没有好的教材是不行的。
李子奈教授说,教材其实可以从国外引进,但国外的教材并不完全适合我们,因为国外本科计量经济学主要是介绍最基本的理论方法,它的本科是通才教育,而我们不同,我们的学生很多毕业后是面临就业的,所以不仅要学习最基本的理论方法,而且还要知道怎么用,所以我们的教材要把理论与应用结合起来。另外国外的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是比较多的,一般是一年的课程,我们有一个学期的课程就已经很不错了,而且国外的课程内容涉及的理论方法比较多,对我们的学生也不太适用。
学习计量经济学是用来分析中国的经济问题的,所以要求教学中应该有些例题,当然这些例题就不能用国外的了。在教材方面,我们一方面是积极的吸收国外教材好的东西,一方面在积极编写自己的教材。
教材建设是课程教学条件建设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教材的不断更新是课程建设水平提高的标志,核心是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1992年以前,计量经济学课程以国外教科书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应用实例,编写了校内教材。1992年正式的《计量经济学——方法与应用》(李子奈,437必赢会员中心出版社)在理论方法与应用的结合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与1992年的教材相比,2000年出版的《计量经济学》(李子奈,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结了多年教学与研究的实践,比较好地体现了关于课程内容体系设计的思想。但是它在基础性和前沿性两个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于是在2003年春季学期的教学内容中突出地加强了这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编写的《计量经济学(修订版)》书稿已经完成。这是本课程教材建设的四个阶段,也是课程条件建设的主要成果。
需要注意的六个问题
李子奈教授认为,教师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做到热爱教学这种工作,很难想象一个对教学不热爱的教师能把书教好,教学是最本分、最重要的工作。所谓教授,顾名思义就是教学与讲授,如果不教学就不能叫做教授,所以要有这种热情去从事教学工作。在李子奈教授看来,一个学校在学生毕业后留在他们心中的印象可能也就是几门好的课程和好的老师,如果教师们能做到这一点,做到留在学生印象时间比较长,比较深刻的,这也算是对学校的一种贡献。
第二,要从事教学研究,教师不能单一教授一门课程,只懂一门课的教师是讲不好这门课的,只有熟悉计量经济学的全部内容,才能自如地“从一桶水中倒出一杯水”。所以除了讲授课程,还要重视教学研究,研究包括本科生经济学科的发展方向,关于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还有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通过这种教学研究把教学工作融入到整个学生的培养体系当中,说的通俗点,就是不能只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埋头拉车是教书,还要抬头看路,这就必须虫是教学研究。
第三,教师要承担与教学课程方向一致的科研项目。作为教师除了讲授好一门课程,还必须要从事和这门课程相关的科研,《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必须在应用中加以发展。这就要求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同时参加科研工作,才能讲好课,建设好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课程教学组的年青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承担并完成了许多科研项目。李子奈教授说,课程组的科研任务几乎都是结合教学任务的,李子奈教授承担的教育部的重大项目---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研究的成果就属于计量经济学最前沿的东西。
两位年轻的教师,潘文卿副教授和杨之曙博士除了参加李子奈教授负责的学科重点项目研究外,都独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方向上,或者独立或者与教学组成员一起,发表了多篇具有前沿研究水平的论文。这样的科研真正做到教学和科学结合,互相促进。因为在科研上的成果会很自然吸收到教学当中,而且通过科研可以提高教师的水平,这实际上是一种质的积累。
第四,鼓励教师同时讲授其它相关课程。课程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其他都知道的很少,你的课程也很难讲好。作为主讲《计量经济学》的教师,同时适当讲授其它相关课程,对于教好计量经济学是十分重要的。《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经济统计学和数学的结合,是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只懂《计量经济学》讲不好《计量经济学》的。
第五点,关于教学方法的问题,教学方法应因课程而异、因人而异、因教师而异、因学生而异,但总的原则是怎样来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各个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李子奈教授的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环境,或者是自主学习的环境。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有更多的思考、讨论和老师交流的机会。李子奈教授很注重绪论的讲授,通过绪论的讲授就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本来对课程有所了解的学生更了解,本来不了解的有所了解,本来很勉强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变得很主动,有了这种学习的驱动,这就达到了绪论的目的。
为了给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环境,李子奈教授把课程录像、教材、习题集、课程教案,以及一些相关的辅助材料,包括曾经写过的相关学术论文全部放在网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学生们请教的一些问题,李子奈老师会及时回答,并把感到需要引起大家关注的问题做出整理,让大家共享,这样不仅为学生自学和复习提供了方便,也对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六点,关于教学的技术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技术手段是最好的,也是因课程而异。计量经济学的课程主要是投影,课堂教学以计算机投影为主要技术手段,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除了能够高效地表达知识信息外,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计量经济学应用软件的课堂演示和案例的课堂实验成为可能,使得理论方法的介绍和实际应用融为一体。因此,目前已经不再专门安排软件应用的实验课,“老师引进门,熟练在个人”,课堂演示已经起到了“引进门”的作用。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的重要措施。
李子奈教授说,他想实现的三个目标现在已经实现了两个半,一是建设一个国家级的重点学科,这个已经做到了。第二件事是建设一门国家级的精品课程,也就是“全国精品课程”,这次的437必赢会员中心2004年度教学科研奖励大会让李教授完成了第二个心愿。第三个是指导出一篇国家级优秀博士论文。去年,李子奈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被推荐参加全国优秀百篇论文,获得了提名奖。对李子奈教授来说,这是件遗憾的事情,但是否入选,一方面取决于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还取决于评价问题,这不是自己所能左右得了的。